《当代中国的湖北 上》求取 ⇩

总 序1

凡例1

序言 关广富1

绪论1

第一节湖北的资源1

一、土地资源1

目 录1

二、气候资源2

三、生物资源2

四、水资源3

五、矿产资源4

六、旅游资源5

七、人口和劳力资源6

一、政区的演变7

第二节湖北的经济与文化基础7

二、经济的发展8

三、文化的发展14

第三节湖北的革命传统16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

第一编三十八年的发展历程31

第一章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31

第一节建立人民民主政权31

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31

二、逐步建立与健全人民民主机构33

第二节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34

一、剿匪反霸34

二、镇压反革命36

三、抗美援朝38

四、禁娼、禁烟、禁赌39

第三节干部队伍建设40

一、大规模培养提高干部40

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4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45

第一节恢复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45

一、生产救灾和减租减息46

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管理47

三、合理调整工商业49

四、沟通城乡物资交流51

第二节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52

一、土改前农村土地关系52

二、土改的一般进程53

三、土地改革的重大胜利54

第三节开展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56

一、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56

二、“三反”、“五反”运动59

第四节恢复时期的经济建设62

第三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贯彻执行64

第一节“一五”时期的经济建设65

一、集中力量保证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65

二、地方工业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66

三、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68

第二节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9

一、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69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期的发展70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的问题72

四、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3

第三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5

第四节 内部肃反和整风、反右派运动78

第四章“大跃进”与湖北的国民经济80

第一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80

一、高指标与浮夸风80

二、大办钢铁83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84

第二节从局部纠“左”到“反右倾”的曲折过程87

一、局部纠“左”87

二、从纠“左”到“反右倾”的突变89

三、持续“大跃进”90

第三节“大跃进”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和留下的建设成果91

一、“大跃进”对国民经济的破坏92

二、这一时期留下的建设成果94

第四节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95

一、总结教训,休养生息95

二、整顿人民公社97

三、大力加强农业98

四、坚决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99

五、转变工作作风,恢复民主生活100

第五节社会主义教育和“四清”运动101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与湖北的国民经济103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在湖北的主要过程及重大事件103

一、“文化大革命”在湖北的发动103

二、“造反”组织全面夺权,全省大动乱104

三、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形势的多次反复107

一、生产发展缓慢,出现三次大跌落111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对湖北国民经济的破坏111

二、基建规模过大,投资效益很差,损失浪费严重113

三、搞所谓“批资”、“批修”、“穷过渡”,弄得民不聊生114

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116

第三节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经济建设117

在动乱中的进展117

一、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118

二、经济建设在动乱中的进展119

第六章历史的转折与拨乱反正123

第一节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123

第二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25

第三节平反冤假错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127

一、全面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28

二、改正被错划的右派分子和其他处理不当的人和事129

三、解决中原突围的历史遗留问题130

四、处理地下党和苏区肃反的历史遗留问题131

五、落实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32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整顿、恢复和发展134

一、整顿企业,促进上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35

二、落实经济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36

第五节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37

第七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39

第一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40

一、农产品价格与城乡利益关系的初步调整140

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稳步推行141

三、撤社建乡——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145

四、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145

五、探索搞活县级经济的路子146

第二节发展中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47

一、城市改革沿着搞活企业这根主线展开148

二、逐步开展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152

三、城乡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158

第八章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159

第一节贯彻执行调整方针,逐步理顺国民经济的重大159

比例关系159

一、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160

二、把电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161

三、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加速发展轻工业,逐162

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62

四、控制基建规模,确保重点,发挥现有企业潜力163

第二节转变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坚持效益与速度的统一165

第三节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167

一、制订鼓励政策,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167

二、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168

三、依靠科技进步搞好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焕发169

老基地的青春169

第四节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170

一、在继续发挥粮棉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多种170

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70

二、实行“大、全、重”与“小、集、轻”两条腿走路,调整工业结构173

三、调整地区布局,择优与扶贫相结合175

四、调整城乡布局,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177

五、立足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内向型与177

外向型结合177

第五节 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178

一、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179

二、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加强环境保护182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85

四、人民生活的改善186

第二编农村经济建设191

第九章种植业191

第一节粮食生产193

一、粮食生产结构193

二、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台阶195

第二节棉、麻、茧生产205

一、棉花生产205

二、麻、茧生产210

一、油料作物211

第三节油料生产及其他211

二、茶叶214

三、水果215

四、烟叶217

五、蔬菜217

第十章林业219

第一节林业的恢复与发展220

一、护林防火,封山育林220

二、谁种谁有,鼓励群众造林221

三、订约收购,实行合理采伐与利用木材222

第二节林业在挫折中前进223

一、“大跃进”的破坏及以后的调整223

二、十年动乱中的破坏225

三、改革中的林业226

一、平原绿化230

第三节平原与城市绿化230

二、江汉防浪林建设231

三、城市绿化232

第四节神农架林区的开发建设233

第十一章水利建设235

第一节在同水旱灾害斗争中进行水利建设235

一、水旱灾害的频繁挑战235

二、治水历程236

三、防洪、灌溉、排涝三大水利工程体系239

第二节江汉防洪241

一、堤防建设241

二、修建荆江分洪、汉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243

三、战胜一九五四年特大洪水246

第三节农田灌溉249

一、农田灌溉的分区治理250

二、加强灌溉工程管理,实行科学用水252

三、漳河水库灌区253

第四节湖区排涝256

一、平原湖区综合治理257

二、四湖地区治理261

第五节汉江治理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263

一、综合治理的规划设想263

二、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过程265

三、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效益267

第十二章水产业270

第一节 水产资源270

第二节渔业的振兴271

一、国营渔场274

第三节 多层次的经营体制274

二、乡村渔场275

三、农户家庭养鱼276

第四节 养殖方式的变化277

一、小水面精养277

二、拓宽养殖水域278

三、开发大水面养殖的探索279

四、名、特、优水产品养殖281

第十三章畜牧业283

第一节养猪养禽业284

一、“私养为主、公私并举”方针的实践与反复284

二、生猪派购制度的改革285

三、科学养猪养禽技术的推广287

第二节 养牛业288

一、耕牛管理形式的变革289

二、耕牛的繁殖技术和品种改良290

三、城郊奶牛业的兴起291

第三节 畜牧业建设的新途径292

一、畜禽饲养专业户292

二、牧工商综合经营293

三、畜牧业商品基地294

四、草地畜牧业295

第十四章乡镇企业297

第一节乡镇企业的前身297

一、农村工副业297

二、社队企业298

第二节乡镇企业的兴起301

一、集体所有制企业304

第三节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304

二、农民个体和私营企业306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306

第十五章农垦事业308

第一节国营农场的创建和发展308

一、发展农业机械,普及科学技术308

二、垦区建设成果310

第二节农工商综合经营311

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312

二、大力兴办垦区工业313

三、积极发展出口贸易314

四、广泛开展横向联合314

一、联产承包的新形式316

第三节家庭农场的兴起316

二、面向家庭农场的服务体系317

第十六章农业机械与农村能源320

第一节农业机械320

第二节农村能源325

一、小水电建设325

二、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328

三、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330

第三编工业交通建设335

第十七章冶金工业335

第一节发展概况335

一、当代冶金工业的发展335

二、新兴的铜铁生产基地338

一、特种钢厂的建立339

第二节大冶钢厂339

二、开创新的局面342

第三节武汉钢铁公司343

一、第一期工程的建设343

二、在曲折中完成扩建工程345

三、引进一米七轧机工程346

四、“双四百”万吨生产能力的实现348

第四节鄂城钢铁厂350

一、艰苦创业351

二、曲折前进352

第五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354

一、古老矿区的复兴355

二、大型铜厂的建成356

三、综合利用的效益358

第十八章机械、船舶、电子工业359

第一节农机工业359

一、排灌机械360

二、拖拉机及内燃机动力机械362

三、独具特色的水田“三机”364

第二节汽车工业366

一、地方汽车工业的兴起366

二、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369

第三节机床工业与电器工业374

一、机床工业与武汉重型机床厂374

二、电器工业与武汉锅炉厂377

第四节船舶工业380

第五节电子工业384

一、广播电视产品的生产发展384

二、雷达、通讯设备等军工产品的生产386

三、开发投资类电子产品,开拓应用领域388

第十九章电力工业390

第一节发展历程390

一、整顿恢复和以黄石电厂为中心的66千伏电网建390

设时期(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390

二、全面发展和以青山热电厂为中心的110千伏电网391

建设时期(一九五七——一九六七年)391

三、以丹江口水利枢纽为中心的220千伏全省统一电393

网建设时期(一九六八——一九八○年)393

四、以葛洲坝水利枢纽为中心的500千伏电网建设时395

期(一九八一——一九八五年)395

第二节火电建设399

一、黄石电厂399

二、青山热电厂400

三、荆门热电厂402

第三节水电建设——葛洲坝水利枢纽403

第二十章纺织工业410

第一节棉纺织印染行业412

一、从改造老厂起步412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大规模建设413

三、依靠技术进步,开发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414

第二节针织复制行业417

第三节麻纺、丝绸、化纤、毛纺织行业422

一、麻纺织行业422

二、丝绸行业426

三、化学纤维行业428

四、毛纺织行业430

第一节地质矿产432

第二十一章 地质矿产和石油煤炭工业432

一、首战铁山433

二、普查勘探重点矿产434

三、大力寻找能源矿产436

第二节石油工业440

一、江汉石油会战442

二、石油工业全面发展445

第三节煤炭工业448

一、发展概况448

二、重点矿区建设450

三、地(市)县及乡镇煤矿453

第一节发展概貌455

一、恢复与发展455

第二十二章建筑材料工业455

二、曲折中前进456

三、进入新时期458

第二节水泥及水泥制品工业460

一、华新水泥厂的骨干作用460

二、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成长463

三、水泥制品工业的进步464

第三节非金属矿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466

一、应城石膏矿466

二、非金属矿采掘业及制品工业467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470

第四节房建材料工业471

一、墙体、屋面材料工业471

二、建筑装修材料工业472

三、建筑装饰材料工业474

第二十三章化学工业与医药477

第一节化学工业477

一、发展概况477

二、磷矿480

三、化学肥料482

四、纯碱、氯碱和农药487

五、橡胶加工490

第二节医药492

一、医药工业492

二、中药材生产497

第二十四章轻工业500

第一节造纸工业502

第二节制盐工业504

第三节食品工业507

第四节 日用化学工业509

第五节工艺美术511

第六节家用电器513

第七节塑料制品工业516

第八节卷烟工业518

第二十五章交通邮电建设521

第一节水运521

一、航道521

二、港口524

三、船舶运输526

第二节铁路531

一、万里长江第一桥532

二、沟通鄂西北的汉丹铁路534

三、武汉、襄樊铁路枢纽的形成536

第三节公路538

一、公路与桥梁建设539

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544

第四节民航545

第五节邮电通信546

一、恢复邮电通信547

二、初步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邮电通信网548

三、向通信现代化前进551

第二十六章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555

第一节城市建设555

一、市政设施建设556

二、住宅建设560

第二节村镇建设562

一、村镇建设的特点563

二、开展村镇规划与设计564

三、试点引路,推动村镇建设工作565

第三节环境保护566

一、治理鸭儿湖污染566

二、实施区域污染综合防治568

三、结合技术改造,开展创“清洁无害工厂”活动569

四、开展自然资源保护571

五、环境科研监测工作571

第四编商业、财政、金融工作575

第二十七章商业575

第一节国营商业575

一、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的组织和经营576

二、组织供应副食品,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要577

三、城市国营零售商业的建设580

第二节粮食商业581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执行与演变582

二、合同定购的实行和议价经营的发展585

三、食用植物油的经营和管理587

第三节物资和石油商业588

一、物资的流通分配与管理588

二、成品石油的流通分配与管理591

第四节供销合作社商业592

一、农副产品的收购和推销593

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村生活用品供应595

三、探索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服务的新途径597

一、个体商业598

第五节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598

二、集市贸易600

三、对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的管理601

第二十八章 对外经济贸易604

第一节 出口贸易604

一、三个发展时期604

二、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608

第二节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610

一、五十年代的大规模引进610

二、一九七九年后的新格局611

第三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613

一、执行援外项目613

二、兴办海外合资企业615

三、组织实施联合国援助项目615

一、新中国的武汉关616

第四节海关616

二、在改革、开放中的武汉海关617

第五节商品检验619

第二十九章财政与审计623

第一节开辟财源,增加收入623

一、从多方面促进生产,开辟财源624

二、放宽农村税收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626

三、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变化627

四、预算外资金的增长629

第二节管好用好各项财政资金630

一、集中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工业发展631

二、财政支援农业的资金不断增加631

三、注重智力投资,促进文教等事业的发展633

四、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634

第三节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制度635

第四节建立专门的审计机构639

一、全省审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640

二、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641

三、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道路643

第三十章金融646

第一节统一货币流通,调整货币政策647

第二节运用多种手段集聚社会资金651

第三节加强信贷管理,合理运用信贷资金655

第四节发展外汇业务,加强外汇管理661

第五节保险事业的恢复和发展663

人名索引666

英文目录673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上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下册)(1991年09月第1版 PDF版)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下册)
1991年09月第1版
当代中国的江西  上( PDF版)
当代中国的江西 上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上(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上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湖北工业(1988 PDF版)
当代湖北工业
1988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湖北当代名中医传(1989 PDF版)
湖北当代名中医传
1989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上(1990 PDF版)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上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下(1990 PDF版)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下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陕西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陕西 上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下(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下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安徽  上(1992 PDF版)
当代中国的安徽 上
1992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四川下(1990 PDF版)
当代中国的四川下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云南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云南 上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上(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上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西藏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西藏 上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