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第一节 哲学的性质和对象1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

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5

四、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7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8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8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1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派别性13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18

一、哲学中形成不同派别的根源18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2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革命2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和彻底革命的哲学26

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2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3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3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发展3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精神文明34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35

一、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35

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8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学习方法39

第一节 物质4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41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1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44

三、当代科学的发展和物质范畴4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47

一、物质与运动47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53

三、物质运动与时空54

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0

第三节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61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61

二、世界物质统一的证明62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64

第四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5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65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5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6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特征71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1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73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76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78

一、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78

二、意识能动性的表面79

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82

第五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4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84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84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87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90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90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96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96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0

三、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101

第六章 对立统一规律105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05

一、对立面与对立和统一关系105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8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12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16

一、矛盾的普遍性116

二、矛盾的特殊性118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119

第三节 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形式的多样性124

一、矛盾的复杂性124

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128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0

第一节 质、量、度132

一、质132

第七章 质量互变规律132

二、量135

三、度138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139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39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41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44

一、质量变互的客观普遍性144

二、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45

三、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47

第八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50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50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50

二、辩证的否定观153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57

一、事物自己发展自己157

二、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60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64

一、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164

二、否定之否定形式的多样性166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71

一、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71

第九章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71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74

三、把握因果关系,能动地改造世界177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78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178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9

三、通过偶然揭示必然,掌握改造世界的主动权和自由权182

一、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183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83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86

三、避免坏的可能,争取好的前途188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89

一、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189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90

三、选择形式,发展内容193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194

一、事物的本质和现象194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95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198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历史观的学说199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199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199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203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5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历史发展209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209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211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14

第三节 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217

一、两种社会历史观斗争的复杂性217

二、自然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历史观219

第十一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23

第一节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223

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23

二、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25

三、劳动是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229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30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33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35

第三节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236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异同236

一、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39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240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43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43

一、生产力243

二、生产关系248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5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52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55

第三节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257

一、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257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259

三、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方式的矛盾运动260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6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63

一、经济基础263

二、上层建筑266

三、社会形态26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73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73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76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278

一、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278

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80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283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85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85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革命285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90

三、阶级分析方法293

第二节 国家294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94

二、国家的职能297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98

第三节 社会革命300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00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02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04

四、改革与社会革命305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06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06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308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0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11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11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11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13

三、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317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318

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318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20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323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24

一、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324

二、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关系327

一、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329

第四节 社会的精神文明329

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33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34

第十六章 社会生活336

第一节 社会的生活方式336

一、生活方式及其构成336

二、生活方式与社会变革341

三、生活方式与社会文明343

一、家庭345

第二节 社会的共同体345

二、氏族和部落347

三、部族和民族349

第十七章 科学和教育355

第一节 科学355

一、科学的本质355

二、科学的社会职能358

三、科学的发展362

第二节 教育365

一、教育的本质及特点365

二、教育的社会职能367

三、教育的发展369

第三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72

一、知识、人才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72

二、人民教师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神圣职责374

第十八章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375

第一节 个人和社会375

一、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375

二、个人和集体380

一、人的价值观的历史发展38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383

二、人的价值在于创造387

三、贡献和索取的关系389

第三节 社会主体的不断完善和发展392

一、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392

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395

第十九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9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98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98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401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403

一、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06

第二节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406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408

三、杰出人物的社会制约性411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14

一、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414

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416

第二十章 人类认识及其历史发展418

第一节 人类的认识418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418

二、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的基本矛盾422

三、认识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424

第二节 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427

一、人类认识史的基本内容427

二、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阶段430

三、中国认识史的特点和线索435

第二十一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3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39

一、世界是可以认识的439

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443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45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448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448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452

第三节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55

一、认识的相对独立性455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457

第二十二章 认识的辩证运动461

第一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461

一、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461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464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467

第二节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469

一、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469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471

三、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472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74

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474

二、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476

三、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78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481

第二十三章 真理481

第一节 客观真理481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85

三、真理与价值488

第二节 真理与谬误492

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492

二、真理与谬误的统一493

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95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97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497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50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思想路线503

一、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503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05

第二十四章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509

第一节 辩证法在思维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509

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509

二、辩证思维方法的特点511

三、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作用513

一、归纳和演绎515

第二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515

二、分析和综合520

三、抽象和具体525

第三节 逻辑和历史的相互关系528

一、历史是逻辑的基础528

二、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530

三、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533

第一节 人类历史的自由王国是全人类的解放537

一、人类关于自由认识的发展537

第二十五章 历史的必然和自由53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540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自由王国544

第二节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过程547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547

二、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解放过程中的地位549

三、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类自由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552

第三节 社会实践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的根本途径555

一、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人类认识必然的基础555

二、改造主观世界是人类认识必然的关键558

三、为实现人类历史的自由王国而奋斗561

198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卓然主编 1989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公共关系学通论(1992 PDF版)
公共关系学通论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