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立法 下》求取 ⇩

第三卷当代中国立法体制761

第一章立法体制总论761

第一节立法体制与立法体制研究761

一、立法体制的概念761

二、研究立法体制的意义764

三、本书研究立法体制的角度、方法和特点767

第二节当代中国立法体制概述772

一、中国立法体制的沿革772

二、中国现行立法体制781

三、中国立法体制发展与完善的方向787

第二章中国立法权的配置797

第一节立法权配置概述797

一、立法权配置的概念797

二、立法权配置的目标802

三、影响立法权配置的因素808

四、立法权配置的一般原则813

第二节中国立法权配置的完善819

一、立法适当向地方分权820

二、进一步发挥行政机关在立法上的作用823

三、改革决策应当与立法决策相结合826

四、加强立法监督827

第三章中国立法机构体制828

第一节立法机构的概念与设置原则828

一、立法机构的概念828

二、立法机构设置的原则830

第二节中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完善831

一、中国立法机构的设置831

二、中国现行立法机构体制的完善843

第四章中国立法运行体制848

第一节 立法运行体制的概念848

第二节中国立法运行体制850

一、立法动议的形成和起草850

二、立法议案的提出854

三、立法的审议协调857

四、法案的表决与通过864

五、法的公布866

六、法的批准与备案868

七、法的适用与施行871

八、法的修改与废止873

第五章中国立法监督体制877

第一节 立法监督的概念877

第二节中国立法监督体制879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监督879

二、政府的立法监督882

三、我国立法监督体制的完善883

第六章中国的国家立法890

第一节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国家国会的立法行为比较890

一、中国全国人大与西方国家国会立法权的共同之处891

二、中国全国人大与西方国家国会立法权的区别892

第二节 中国的国家立法概述894

第三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897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897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899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立法901

四、全国人大立法权的完善904

第四节全国人大立法对地方立法和政府立法的作用908

一、全国人大立法对地方立法的作用908

二、全国人大立法对政府立法的作用910

第七章中国的政府立法912

第一节中国政府立法的基本构成和基础912

一、中国的政府立法的含义912

二、中国的政府立法构成916

三、中国的政府立法发展919

第二节中国的政府立法运作920

一、政府立法范围920

二、立法工作计划的编制922

三、立法政策:起草行政法规、规章的着眼点926

四、政府立法工作中的审查930

五、行政法规、规章的通过与公布932

第三节中国政府立法的基本方略934

一、规范政府行为:中国政府立法的基本方略934

二、政府立法规范政府行为需要的认识前提936

三、规范政府行为的基本思路939

第八章中国的一般地方立法942

第一节一般地方立法的内容与特性942

一、一般地方立法的内容942

二、一般地方立法的特性944

第二节一般地方立法的范围948

一、一般地方立法范围的界定及原则948

二、一般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范围950

三、一般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立法范围952

第三节一般地方立法中的制定、批准与公布954

一、“制定”是一个过程954

二、“批准”的性质957

三、一般地方立法中的“公布”960

第四节一般地方立法的完善与发展趋势961

一、健全制度:完善一般地方立法的必由之路961

二、一般地方立法的发展趋势965

第九章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966

第一节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概述966

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历史考察966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范围和原则967

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种类972

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程序981

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983

一、民族自治地方与一般地方的立法权限983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关系984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发展与完善986

第十章中国的经济特区立法992

第一节经济特区立法概述992

一、经济特区立法的概念992

二、经济特区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995

三、经济特区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关系999

第二节经济特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003

一、经济特区立法的指导思想1003

二、经济特区立法的原则1003

第三节 经济特区立法程序1005

第十一章特别行政区立法1010

第一节特别行政区的由来及确定其立法体制的原则1010

一、特别行政区的由来1010

二、确定特别行政区立法体制的原则1012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立法的范围及其与中央立法的关系1017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的范围1017

二、特别行政区立法与中央立法的关系1022

第三节特别行政区的立法体制1025

一、立法会1025

二、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1029

三、司法机关1030

第四节特别行政区立法程序1032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的立法程序1032

二、行政长官及行政机关制定法规、司法机关解释法律1035

第五节特别行政区立法的意义与法律保障1037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的意义1037

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体制的法律保障1042

第十二章中国立法与公民的作用1046

第一节立法与公民的作用概述1046

一、公民的概念1046

二、公民的阶级或利益群体属性与立法1047

三、公民与立法1048

第二节 中国公民参与立法的手段1051

第三节 中国立法在发挥公民个人作用方面的努力方向1058

第十三章中国立法与社会团体1064

第一节立法与社会团体1064

一、个人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意志1064

二、社会团体的概念和分类1065

三、社会团体在立法中的作用1068

第二节中国社会团体参与立法的状况1069

一、形成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和社会愿望1070

二、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和社会愿望1071

第三节改进社会团体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立法中的积极作用1074

一、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我国立法中的积极作用的意义1074

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我国立法中的积极作用所应采取的措施1076

第十四章中国立法与政党1079

第一节立法与政党关系的一般理论1079

一、政党的概念1079

二、政党在立法中的一般作用1080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在立法中的领导作用与方式1083

一、中国共产党在立法中发挥着领导作用1083

二、中国共产党发挥在立法中的领导作用的主要途径与方式1084

第三节 中国民主党派在立法中的参与作用1090

第四卷当代中国立法技术1097

第一章立法技术总论1097

第一节立法技术的价值1097

一、现代社会与立法技术的价值1098

二、法制系统与立法技术的价值1100

三、立法运作与立法技术的价值1102

四、应当重视立法技术的研究1104

第二节立法技术界说1106

一、关于立法技术的既有界说1106

二、本书对立法技术的界说1108

三、立法技术与立法方略1109

第三节立法技术的分类和内容1111

一、立法活动运筹技术1111

二、法的结构营造技术和法的语言表述技术1115

第二章中国立法的方法、策略和要求1123

第一节中国立法的一般方法1123

一、从实际出发与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1124

二、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相结合1128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1130

四、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变动性相结合1130

五、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1132

六、中国特色与国际大势相结合1135

第二节中国立法的基本策略1136

一、关于立法的超前、滞后与同步1137

二、关于立法的协调性1142

三、关于立法的可行性1152

四、关于立法的完备1155

第三节中国立法技术的其他要求1161

一、立法要有科学、严肃、慎重的态度1161

二、立法要避免和消除混乱的弊病1164

三、立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其他有关问题1167

第三章中国立法预测和立法决策根据1171

第一节立法活动过程与立法准备1171

一、立法是一种活动过程1171

二、立法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立法的准备1174

第二节中国立法预测1177

一、立法预测的含义、任务和作用1178

二、立法预测的分类1181

三、立法预测的基本原则1184

四、立法预测的条件和步骤1185

第三节中国立法决策根据1188

一、立法决策的应有根据和中国立法决策的实际根据1188

二、从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的变故看中国立法决策根据1189

三、如何看待形势、调动积极性及其他因素对立法决策的作用1192

第四章中国立法规划1194

第一节立法规划的性质、特征和功能1195

一、立法规划的含义、性质和特征1195

二、立法规划与立法项目、建议和政策1200

三、立法规划的功能1204

第二节立法规划的分类1209

一、议会立法规划与政府立法规划1209

二、综合性立法规划与专门立法规划1213

三、短期、中期和长期立法规划1216

四、各类立法规划的关联和重合1220

第三节立法规划的基本原则1221

一、立法规划的法治原则1222

二、立法规划的可行原则1224

三、立法规划的科学原则1225

第四节立法规划的编制权限、程序和实施保障1227

一、立法规划编制权的归属1227

二、编制立法规划的程序和操作规程1231

三、立法规划的实施保障1237

第五章中国法案起草1240

第一节法案、议案、立法议案和法的草案1240

一、法案界说1241

二、法案与议案、立法议案1243

三、法案与法的起草1245

第二节法案起草的含义、意义和常见问题1246

一、法案起草的含义1246

二、法案起草的意义1247

三、中国法案起草中存在的问题1249

第三节法案起草人1250

一、法案起草主体和法案起草人1250

二、法案起草人的任务1251

三、作为难题解决者的法案起草人1252

四、法案起草人的条件1254

第四节法案起草的过程和步骤1256

一、中国法案起草过程和步骤的特色1256

二、作出法案起草决策1258

三、确定法案起草机关1259

四、组织法案起草班子1260

五、明确立法意图1261

六、进行调查研究1263

七、搭架子和拟出法案提纲1264

八、正式起草法案1265

九、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协调论证1266

十、反复审查和修改法案草稿1268

十一、形成法案正式稿1269

第五节委托起草与合作起草1270

一、关于采行委托起草的方略1270

二、关于合作起草法案问题1272

三、关于公民或社会团体起草法律建议稿1274

第六节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1275

一、中国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的关系1275

二、西方国家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的关系1276

三、改革中国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的关系1279

第六章中国法的构造1282

第一节法的结构的要件和类型1282

一、法的结构的要件1282

二、法的结构的类型1283

第二节法的名称1285

一、法的名称的意义1285

二、中国法的名称中的问题1286

三、中国法的名称的改革1288

第三节法的内容1296

一、完善中国法的规范性内容1296

二、完善中国法的非规范性内容1299

第四节目录、标题、序言、括号和附录1302

一、目录1302

二、标题1305

三、序言1307

四、括号1309

五、附录1311

第五节卷、编、章、节、条、款、项、目1312

一、卷、编1313

二、章、节1314

三、条、款1317

四、项、目1320

第七章中国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1323

第一节法的总则1323

一、总则的含义和地位1323

二、总则的内容1324

三、总则的形式1326

四、总则的写法1327

第二节法的分则1334

一、分则的含义和地位1334

二、分则的内容1335

三、分则的形式1337

四、分则的写法1338

第三节法的附则1340

一、附则的含义和地位1340

二、附则的内容1341

三、附则的形式1342

四、附则的写法1343

第八章中国法中的概念与语言1349

第一节法中的概念1349

一、法中概念的形成1349

二、法中概念的概括和限制1351

三、模糊概念在立法中的运用1357

第二节同义词、近义词、连接词和数词在立法中的运用1359

一、同义词的运用1360

二、近义词的运用1362

三、连接词的运用1366

四、数词的运用1370

第三节标点符号在立法中的运用1373

一、标点符号概述1373

二、点号的用法1374

三、标号的用法1380

第九章中国法的修改与废止1385

第一节法的修改1385

一、修改的法律形式1385

二、修改的立法技术1388

三、修改法的几点注意1394

第二节法的废止1399

一、法的废止的概念1399

二、废止法的方式1400

第十章中国法的清理、汇编和编纂1405

第一节法的清理1405

一、法的清理的含义和意义1405

二、法的清理的主体和权限1407

三、法的清理的程序1409

四、法的清理的方法1412

五、法的清理的发展1414

第二节法的汇编1417

一、法的汇编的含义和意义1417

二、法的汇编的主体、分工和过程1418

三、法的汇编的方法1422

四、法的汇编的发展1425

第三节法的编纂1426

一、法的编纂的含义和意义1426

二、法的编纂的主体、权限和过程1428

三、法的编纂的方法1431

四、法的编纂的发展1432

[附录]1434

1998《当代中国立法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道晖总主编 1998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