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电影 上》
作者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82 |
出版时间 | 198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040373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4975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5
第一章当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渊源5
第一节早期的中国电影6
一 电影进入中国6
二 初期的摄制活动和商务影片部7
三 明星、联华公司与二十年代的民族电影8
第二节左翼电影运动10
一 左翼文化工作者进入电影界与中共电影小组的建立10
二 左翼电影的创作成就13
三 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左翼电影队伍15
第三节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民主运动中的中国电影17
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电影17
二 战后国统区的进步电影运动19
第四节解放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22
一 延安的电影工作22
二 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个制片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23
第二章当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概况26
第一节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准备26
第二节当代中国电影的四个发展时期32
一 开拓和建设时期33
二 曲折发展时期36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39
四 新的发展时期40
第三节 当代中国电影事业的主要成就和特点44
第一编蓬勃上升时期的故事片创作(一九四九——一九五九年)57
第三章新中国电影的开端(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57
第一节创业初期的历程57
一 人民电影的奠基与起步57
二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65
三 初期的挫折68
第二节人民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75
一 通向新路的《桥》75
二 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初期收获78
三 《白毛女》的艺术成就88
第三节除旧布新的私营电影92
一 对私营电影业的扶持、引导和改造92
二 私营电影业的创作成绩95
第四节《武训传》批判运动99
一 电影《武训传》及其批判99
二 对私营厂其他影片的批判105
第四章踏上稳步发展的道路(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108
第一节在探索中不断前进108
一 新中国电影的“伟大的转折点”108
二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114
三 日渐高涨的繁荣发展趋势128
第二节革命战争题材的深入开掘133
一 惊险样式的探索134
二 努力塑造丰满感人的革命英雄形象138
三 军事题材描写爱情的尝试142
第三节逐渐丰富的题材样式144
一 文学名著改编144
二 戏曲艺术片147
三 其他题材和样式149
第四节 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155
第五章攀登第一个创作高峰(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164
第一节从波折走向高潮164
一 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的冲击164
二 纪录性艺术片170
三 创作形势的扭转和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活动174
四 “难忘的一九五九年”179
第二节宏伟壮阔的历史斗争画卷183
一 革命斗争历史的生动映现184
二 知识分子革命道路的纪录191
三 历史题材的成就197
第三节沸腾向上的现实生活侧影202
一 农村生活题材的突破性拓展202
二 新喜剧样式影片206
三 合拍故事片209
第二编曲折发展时期的故事片创作(一九六○——一九六五年)217
第六章在调整中恢复、提高(一九六○——一九六三年)217
第一节六十年代前期的重大转折217
一 下降趋势的产生217
二 “新侨会议”与文艺政策的全面调整220
三 电影创作出现欣欣向荣之势228
第二节更加广阔地展现人民革命的壮丽史诗232
一 丰富多彩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232
二 军事题材创作的变化240
三 历史军事题材影片《甲午风云》248
第三节反映现实生活的可喜收获249
一 农村题材影片的创新追求250
二 第二次喜剧创作热的兴起257
第四节 多民族的银幕形象263
第五节舞台艺术片的瞩目成就269
一 一个特殊的电影品种269
二 戏曲艺术片的突出贡献271
三 《洪湖赤卫队》等现代歌、舞剧艺术片278
第七章历史的曲折回旋(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281
第一节“左”倾批判运动的风暴281
一 思想文化领域中“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281
二 对“左”倾错误的抵制行动284
三 电影战线“文化大革命”的序幕287
四 濒临绝境的电影创作生产288
第二节迎着风浪前进的电影艺术290
一 对《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影片和夏衍、阳翰笙等文艺界领导人的错误批判291
二 一批与“大写十三年”口号针锋相对的优秀电影298
第三节日益严重的创作颓势308
一 现实题材影片的困境308
二 《天山的红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影片的艺术追求310
三 不可避免的颓势314
第三编“文化大革命”中的故事片创作(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319
第八章故事片生产七年空白319
第一节 史无前例的劫难319
第二节 电影事业遭受全面破坏322
第三节 “样板戏”影片与“三突出”326
第九章电影工作者的抵制和斗争330
第一节 政治高压下的电影创作330
第二节 《创业》事件始末333
第三节 《海霞》引出的斗争339
第四节 “写走资派”电影的覆灭342
第四编新时期的故事片创作(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353
第十章电影的复苏(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353
第一节 浩劫后的艰难起步353
第二节 复苏时期电影创作的特征355
第十一章历史性的转折(一九七九年)359
第一节 转折的历史条件359
第二节转折中创作的新进展362
一 人成为创作的主体363
二 悲剧意识的萌发366
三 创新浪潮的兴起370
第十二章大胆开拓,持续发展(一九八○——一九八四年)374
第一节 新的创作背景374
第二节现实题材的突破382
一 对历史的沉痛反思383
二 对现实矛盾的大胆揭示391
三 对青年问题的热切探讨396
四 对变革现实的及时反映402
第三节 军事题材影片的发展变化410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新414
第五节名著改编421
一 鲁迅著作改编的热潮421
二 老舍作品的电影化再现425
第六节电影语言的进化430
一 美学观念的变革430
二 电影结构的变化432
三 摄影技巧的发展434
四 表演方式的改变435
五 影像功能的深入开掘436
六 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形成438
彩色插图目录447
人名索引455
英文目录474
1989《当代中国电影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当代中国摄影艺术思潮
- 1989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当代中国商业(上)
- 1987年04月第1版
-
- 当代影星
- 1990 青岛:青岛出版社
-
- 作为文化的影像 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
- 1999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 当代中国电影 上
-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当代中国财政 上
-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当代中国商业 上
- 198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 上
- 198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当代中国的福建 上
-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 中国当代优秀电影赏析
- 1988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 当代中国电影评论选
- 1987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 当代中国电影评论选 下
- 1987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 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 上
-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当代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事记 1984-1995
- 1997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