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
作者 | 蔡尚峰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31 |
出版时间 | 1980(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5033·4888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4566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绪论1
1-1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1
一、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1
二、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2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4
一、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5
二、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7
三、确定系统与不确定系统8
四、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9
1-3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10
一、对系统的要求10
二、典型输入信号10
三、系统的性能指标13
1-4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15
习题16
参考资料17
第二章系统的数学模型18
2-1 数学模型18
2-2 系统微分方程式的建立19
2-3线性化28
一、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29
二、反馈控制系统线性化微分方程式的建立35
2-4传递函数37
一、定义37
二、零点、极点和传递系数38
2-5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41
一、比例环节41
二、惯性环节41
三、积分环节42
四、微分环节43
五、振荡环节45
六、延滞环节45
2-6系统的结构图和传递函数47
一、系统的结构图47
二、环节连接组合的基本形式48
三、结构图的变换和简化49
2-7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结构图和传递矩阵52
一、传递矩阵52
二、闭环系统的传递矩阵55
2-8信号流图55
一、信号流图及其构作55
二、几个定义57
三、信号流图的简化法则58
四、梅逊增益公式61
五、已知系统结构图时,梅逊公式的应用64
2-9状态变量表达式66
一、状态变量表达式及其建立66
二、举例70
三、状态变量的非唯一性72
2-10状态变量表达式和传递函数(或矩阵)74
一、由状态变量表达式求传递矩阵74
二、传递矩阵的不变性75
三、两个系统联接后的状态变量表达式和传递矩阵76
2-11由传递函数求状态变量表达式78
一、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传递函数的实现78
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传递矩阵的实现81
习题83
参考资料86
第三章系统分析87
3-1稳态误差87
一、稳态误差87
二、稳态误差计算88
三、主扰动输入引起的稳态误差91
四、系统静特性变化引起的误差92
五、关于降低稳态误差问题92
3-2稳定性95
一、稳定性的基本概念95
二、略普诺夫对稳定性的定义96
三、线性系统的稳定性97
四、实际系统按线性化模型判别稳定性问题——略普诺夫第一法98
五、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方法100
3-3劳斯-赫尔维茨判据100
一、系统稳定性的初步鉴别100
二、劳斯判据101
三、稳定裕量的检验104
四、应用劳斯判据分析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105
五、应用劳斯判据鉴别延滞系统的稳定性106
六、赫尔维茨判据107
3-4 瞬态质量110
3-5二阶系统的瞬态质量分析111
一、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112
二、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性能指标114
三、二阶系统的脉冲响应117
四、线性定常系统的重要特性117
五、二阶系统的稳态误差、瞬态性能各指标之间的矛盾119
3-6高阶系统的瞬态质量分析120
一、高阶系统的阶跃响应120
二、高阶系统的近似分析121
3-7卷积分121
一、卷积分121
二、卷积分的简单性质123
3-8系统的模拟技术125
一、模拟的含意125
二、模拟的使用方式126
三、模拟的类别126
3-9电子模拟计算机及其在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127
一、电子模拟计算机127
二、电子模拟计算机在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128
3-10 应用数字计算机求解135
习题138
参考资料140
第四章根轨迹法142
4-1 概述142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142
4-3 以K1为参变量的根轨迹的绘制145
4-4 以非K1为参变量的根轨迹的绘制165
4-5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167
一、增加零点的影响167
二、增加极点的影响169
4-6 几个参变量的根轨迹族171
4-7 用计算机绘根轨迹图173
习题177
参考资料179
第五章频率法180
5-1 概述180
5-2 频率特性180
5-3 用频率特性确定系统在非谐波函数作用下的时间响应184
5-4频率特性图示法(一)一极坐标图189
一、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189
二、开环系统的极坐标图194
5-5控制系统的极坐标图与稳定性196
一、奈魁斯特稳定判据196
二、带有延滞环节的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06
三、稳定裕量207
四、G(s)H(s)的附加极点和零点对奈氏曲线形状的影响209
五、奈氏判据在多环系统中的应用212
5-6频率特性图示法(二)—对数坐标图214
一、对数坐标图214
二、典型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与对数相频特性215
三、开环系统的对数坐标图223
四、最小相位系统228
5-7控制系统的对数坐标图与稳态误差230
一、0型系统230
二、1型系统231
三、2型系统232
5-8 对数坐标图与系统稳定性232
5-9对数坐标图与瞬态响应234
一、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中频段(幅值穿越频率附近)的斜率与瞬态响应的关系234
二、对数幅频特性曲线的参数与瞬态响应的关系236
5-10频率特性与瞬态响应245
一、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与阻尼比的关系246
二、二阶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与阻尼比的关系246
5-11闭环幅频特性的求法:等M圆(极坐标图)及尼氏图线250
一、等M圆250
二、应用等M圆确定Mp、ωr和ωb252
三、应用等M圆确定相角裕量253
四、开环频率特性的对数幅-相图254
五、尼柯尔斯图线255
六、应用尼氏图线确定非单位反馈系统的Mp258
5-12 传递系数的调整259
习题260
参考资料264
第六章状态空间法266
6-1 概述266
6-2线性系统齐次状态方程的解法—转移矩阵的求法267
一、状态转移矩阵267
二、状态转移矩阵的求法268
6-3 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288
6-4线性系统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法289
一、线性系统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法289
二、伴随方程292
6-5 关于应用计算机解状态方程问题294
6-6系统的脉冲响应299
一、脉冲响应299
二、脉冲响应的不变性299
6-7能控性和能观测性问题300
一、能控性300
二、能观测性307
三、能控性、能观测性和传递函数的关系312
四、系统的分解314
五、能控性和能观测性之间的关系315
6-8状态变量表达式变换成能控或能观测标准形问题316
一、变换成能控标准形316
二、变换成能观测标准形320
6-9系统的稳定性322
一、按系统矩阵A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322
二、略普诺夫第二法—直接法323
习题326
参考资料330
1980《自动控制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蔡尚峰编 1980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自动控制理论
-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
- 1992
-
- 自动控制原理
- 1988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 自动控制原理
- 199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1999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1987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
- 1987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
- 1992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198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自动控制原理
- 198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1986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1991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