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导论 第2版》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1

第二节 化石的保存条件和保存类型1

第三节 生物界概述3

一、生命的起源和单细胞的出现3

二、动物机体的分化4

三、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生长4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命名与系统学7

一、分类等级7

二、命名7

三、系统学8

第五节 生物与环境10

一、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11

二、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12

三、环境因素与水生生物的关系13

四、生物体的功能形态分析16

五、生物的埋葬与化石的形成17

第六节 生物的演化19

一、遗传的变异与自然选择19

二、物种的形成19

三、演化的方式与规律20

二、古生物方法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23

第七节 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23

一、古生物学是地质年代表制定的主要依据23

三、古生物是古地理重建的标志24

四、古生物地理分布是大陆漂移说证据之一,大陆漂移学的复兴促进了古生物地理学的发展25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27

第一节 概述27

第二节 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28

一、形态28

二、分类28

三、生态和地质时代28

二、形态30

一、概述30

第三节 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a)30

三、分类34

四、生态34

五、有孔虫的生物地层学意义36

第四节 ?目(Fusulinida)36

一、概述36

二、形态36

三、分类38

四、演化趋向41

五、生态42

第一节 形态43

第三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aria〕 附 托盘石类(Receptaculitids)43

第二节 分类45

第三节 古生态47

第四节 起源及分类位置(附托盘石类)47

第四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49

第一节 形态49

第二节 分类51

第三节 古生态51

第四节 起源与分布52

第一节 概述53

第二节 分类53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53

第三节 层孔虫类(Stromatoporoids)54

第四节 锥石亚纲(Conulata)56

第五节 珊瑚纲(Anthozoa)57

一、概述57

二、分类58

(一)皱纹珊瑚目(Rugosa)58

(二)异珊瑚目(Heterocorallia)67

(三)硬珊瑚目(Scleractinia)67

(四)横板珊瑚目(Tabulata)69

(五)日射珊瑚目(Heliolitida)72

三、珊瑚的生态与环境72

四、珊瑚的地质时代74

第六章 蠕形动物(Vermes)75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77

第一节 概述77

第二节 分类78

第三节 腹足纲(Gastropoda)79

一、贝壳形态79

二、分类82

三、腹足类的地质历程84

第四节 双壳纲(Bivalvia)84

一、形态84

二、分类89

三、双壳类的生态及功能形态分析92

四、双壳类的地质历程93

第五节 头足纲(Cephalopoda)93

一、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94

二、杆石亚纲(Bactritoidea)100

三、菊石亚纲(Ammonoidea)100

四、鞘形亚纲(Coleoidea)108

第六节 竹节石纲(Tentaculita)109

一、形态109

二、分类109

三、生态及分布109

第七节 软舌螺纲(Hyolitha)111

第一节 概述113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113

第二节 三叶虫纲(Trilobita)115

一、形态115

二、个体发育118

三、分类118

四、生态123

五、演化趋向及分布124

第三节 介甲目(Conchostraca)127

第四节 介形亚纲(Ostracoda)130

一、壳体形态特征130

二、壳体定向及性双形133

四、生态和时代136

三、分类136

第五节 昆虫纲(Insecta)137

第九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142

一、硬体形态142

二、分类143

三、生态及地质历程144

第十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146

第一节 概述146

第二节 无铰纲(Inarticulata)147

第三节 有铰纲(Articulata)148

一、形态特征148

二、分类151

第五节 生态157

第四节 顾脱贝类(Kutorginids)157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159

第一节 概述159

第二节 分类159

一、有柄棘皮类159

二、无柄棘皮类164

第十二章 牙形刺(牙形石Conodonts)168

第一节 形态168

第二节 牙形刺集群与器官属169

第三节 古生态170

第五节 生物分类位置问题171

第四节 地质史171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及笔石纲(Graptolithina)173

第一节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173

第二节 笔石纲(Graptolithina)174

一、形态174

二、分类179

三、演化及地质时代182

四、古生态185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186

第一节 概述186

一、一般形态186

二、分类及时代分布187

一、概述187

二、分类187

第二节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e)187

第三节 无颌纲(Agnatha)188

第四节 鱼类(Pisces)189

一、主要形态189

二、分类190

三、演化194

第五节 两栖纲(Amphibia)195

一、四足动物的起源195

二、主要形态及分类195

第六节 爬行纲(Reptilia)196

一、概述196

二、分类197

三、爬行类的演进202

第七节 鸟纲(Aves)203

第八节 哺乳纲(Mammalia)204

一、概述204

二、分类204

第十五章 古植物学(Palaeobotany)212

第一节 低等植物212

一、钙藻(Calcareous algae)213

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15

三、叠层石(Stromatolith)215

第二节 高等植物218

四、疑源类(Acritarch)218

一、蕨类植物(Pteridophyte)219

二、裸子植物(Gymnosperms)232

三、被子植物(Angiosperms)246

第三节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248

一、菌藻植物阶段248

二、早期陆生维管植物阶段249

三、蕨类植物和前裸子植物阶段249

四、裸子植物阶段249

五、被子植物阶段249

二、裸子植物花粉形态及代表属例250

一、蕨类植物孢子形态及代表属例250

第四节 孢子、花粉分析简介250

三、被子植物花粉形态及代表属例251

第十六章 遗迹化石(Yrace Fossil)252

第一节 概述252

第二节 分类254

第三节 遗迹化石研究的意义255

一、古生物学意义255

二、地层学意义255

三、古生态学意义255

主要参考文献258

1993《古生物学导论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门凤岐,赵祥麟主编 1993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环境学导论  第2版(1994 PDF版)
环境学导论 第2版
1994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译介学导论   第2版( PDF版)
译介学导论 第2版
生物化学导论(1975 PDF版)
生物化学导论
1975 北京:科学出版社
古生物学导论(1984 PDF版)
古生物学导论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微生物学  第2版(1990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90 轻工业出版社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第2版(1990 PDF版)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第2版
199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第2版(1993 PDF版)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第2版
1993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古植物学  化石植物生物学导论(1992 PDF版)
古植物学 化石植物生物学导论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物化学  第2版(1999 PDF版)
生物化学 第2版
1999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生物化学  第2版(1978 PDF版)
生物化学 第2版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  第2版(1965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65 北京:科学出版社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1986 PDF版)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力学导论(1986 PDF版)
生物力学导论
1986 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普通微生物学(1992 PDF版)
普通微生物学
1992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  第2版(1984 PDF版)
微生物学 第2版
1984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