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导论》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1

第二节 化石的保存2

第三节 生物界概述5

一、生命的起源和单细胞的出现5

二、动物机体的分化6

三、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生长6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及命名9

第五节 生物与环境13

一、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14

二、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15

三、环境因素与水生生物的关系16

四、生物硬体的功能形态分析21

五、生物的埋藏23

第六节 生物的演化24

一、生物进化的理论24

(一)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发展的直接历史证据24

(二)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24

(四)相关律25

(二)趋异及趋同25

(三)特化25

二、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25

(三)胚胎学上的证据25

(一)进化的不可逆性25

(五)生物的绝灭和生态演替26

第七节 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28

一、古生物是地质年代表制定的主要依据28

二、古生物方法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28

三、古生物是古地理重建的标志29

四、古生物地理分布是大陆漂移学说证据之一,大陆漂移说的复兴促进了古生物地理学的发展29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32

第一节 概述32

一、鞭毛虫纲32

第二节 放射虫亚纲33

一、概述33

二、孢子虫纲33

四、肉足虫纲33

二、纤毛虫纲33

二、放射虫的骨骼构造34

三、放射虫的分类34

四、放射虫的生态和地史分布36

第三节 有孔虫亚纲36

一、概述36

二、有孔虫壳的形态构造37

三、有孔虫亚纲的分类43

二、?壳的形态构造51

第四节 ?目51

一、概述51

三、?壳的切面和度量55

四、?的分类56

五、?的演化趋向62

第五节 有孔虫的生态63

第六节 有孔虫的地史分布64

第三章 多孔动物门66

第一节 概述66

第二节 骨骼构造67

第三节 分类69

第四节 生态及分布73

第五节 多孔动物的分类位置74

第四章 古杯动物门76

第一节 一般特征76

第二节 骨骼构造76

第三节 分类79

第四节 古生态81

第五节 分布82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84

第一节 概述84

第二节 原水母纲85

一、钵水母亚纲86

第三节 钵水母纲86

二、锥石亚纲87

第四节 水螅纲88

一、概述88

二、层孔虫目89

三、刺毛虫目91

第五节 珊瑚纲92

一、概述92

二、皱纹珊瑚目95

(一)珊瑚骸的形态95

(二)皱纹珊瑚的骨骼结构97

(三)皱纹珊瑚个体发育的阶段103

(四)皱纹珊瑚的分类104

(五)皱纹珊瑚骨骼结构类型及演化趋势120

三、异珊瑚目121

(一)概述121

(二)异珊瑚的代表属122

四、硬珊瑚目123

(一)概述123

(二)硬体形态与基本构造123

(三)分类及代表属125

(四)硬珊瑚与皱纹珊瑚的关系127

五、横板珊瑚目128

(二)骨骼构造129

(一)珊瑚骸的形态129

(三)横板珊瑚的增殖131

(四)横板珊瑚的分类及代表属131

六、日射珊瑚目135

第六节 珊瑚的生态136

第七节 珊瑚的地史分布137

第六章 蠕虫动物140

第一节 概述140

第二节 蠕虫动物的化石142

第一节 概述144

第二节 分类144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144

第三节 腹足纲147

一、概述147

二、形态构造149

三、分类151

四、腹足类化石保存的特点156

五、腹足类的生态及分布156

第四节 双壳纲157

一、概述157

二、形态构造158

三、分类165

四、双壳类的生态及贝壳功能形态分析174

五、双壳类的演化及地史分布177

第五节 头足纲179

一、概述179

二、鹦鹉螺亚纲181

(一)壳的构造181

(二)分类184

(三)鹦鹉螺的生态191

(四)鹦鹉螺的演化与分布193

三、杆石亚纲194

四、菊石亚纲194

(一)壳的构造194

(二)分类199

(三)生态206

(四)菊石的演化及分布207

五、鞘形亚纲210

第六节 竹节石纲212

一、一般特征和骨骼构造212

二、分类213

三、古生态及分布214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216

第一节 概述216

第二节 三叶虫纲221

一、形态构造221

一、概述225

二、个体发育227

三、三叶虫的分类229

四、三叶虫的生态及保存特点250

五、三叶虫的演化趋向及地史分布252

第三节 鳃足亚纲介甲目255

二、壳瓣的形态及构造256

三、叶肢介的分类258

四、叶肢介的生态、演化和地史分布261

第四节 介形亚纲263

一、概述263

二、壳体的形态构造265

三、壳体定向及性双形270

四、介形类化石的分类273

五、演化趋向及地史分布279

第五节 昆虫纲281

一、概述281

二、昆虫的一般特征和外部形态281

三、昆虫的分类284

四、昆虫的演化趋向和地史分布288

第九章 苔藓动物门290

第一节 概述290

第二节 形态特征290

一、护唇纲294

二、裸唇纲294

第三节 分类294

第四节 生态及地史分布297

第十章 腕足动物门299

第一节 概述299

第二节 无铰纲300

第三节 有铰纲302

一、硬壳的形态构造302

二、有铰纲的分类307

(一)正形贝目308

(二)共凸贝目308

(三)五房贝目308

(五)长身贝目310

(四)扭月贝目310

(六)小嘴贝目313

(七)无洞贝目313

(八)无窗贝目315

(九)石燕贝目316

(十)穿孔贝目318

第四节 分类位置未定顾脱贝类319

第五节 腕足动物的生态特点319

第六节 腕足动物的演化趋向与地史分布321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324

第一节 概述324

一、孔菱目326

二、双孔目326

第二节 海林檎纲326

第三节 海蕾纲327

第四节 海百合纲328

一、概述328

二、骨骼构造329

三、分类330

(一)古生代的海百合331

(二)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海百合332

第五节 海胆纲332

一、形态特征332

(一)古生代海胆334

二、分类334

(二)古生代以后的海胆335

第六节 海星纲337

第十二章 牙形刺339

第一节 概述339

第二节 形态构造339

第三节 牙形刺群集342

第四节 牙形动物的生态343

第五节 牙形刺的野外采集与室内处理343

第六节 牙形刺生物分类位置问题344

第一节 半索动物门346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及笔石纲346

第二节 笔石纲347

一、概述347

二、树形笔石目349

(一)树形笔石的骨骼构造349

(二)树形笔石目的分类352

三、正笔石目355

(一)骨骼构造355

(二)笔石体壁的超微结构和化学成分363

(三)笔石的繁殖和发育364

(四)正笔石目的分类365

四、笔石的生态和化石保存特点371

五、笔石的演化374

六、中国笔石动物群的序列376

七、笔石的系统分类位置377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379

第一节 概述379

一、一般特征379

二、分类379

第二节 脊椎动物亚门380

一、概述380

二、分类381

三、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382

第三节 无颌纲382

一、鱼纲的主要特征383

第四节 鱼纲383

二、鱼纲的分类385

三、盾皮鱼亚纲385

四、棘鱼亚纲385

五、软骨鱼亚纲385

六、硬骨鱼亚纲387

七、鱼类的演化389

第五节 两栖纲390

一、四足动物的起源390

二、两栖纲的主要特征390

一、概述391

第六节 爬行纲391

二、早期的爬行类392

三、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时代393

(一)海栖的爬行动物393

(二)陆上的爬行动物——恐龙394

(三)飞翔的爬行动物396

(四)现存的爬行动物397

四、爬行类的起源与分布398

第七节 鸟纲398

第八节 哺乳纲399

一、概述399

二、分类399

四、新生代的哺乳动物400

三、中生代的哺乳动物400

(一)原始有胎盘类——食虫类401

(二)飞翔的食虫类后裔翼手类402

(四)食肉类402

(五)有蹄类402

(六)灵长类405

(一)植物的输导组织409

第十五章 古植物409

第一节 概述409

一、植物的多样性409

二、植物形态与解剖的基本特征409

(二)茎411

(三)叶412

三、植物的繁殖415

四、植物的系统分类415

第二节 藻类植物416

一、藻类植物概述416

二、蓝藻门417

(一)特征41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17

三、绿藻门417

(一)特征41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18

(一)特征419

四、轮藻门419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20

五、金藻门420

(一)概述420

(二)硅藻纲420

(三)颗石藻类421

六、甲藻门423

(一)特征423

(二)生态习性423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423

七、红藻门424

八、叠层石424

(一)概述424

(二)生态及地层意义426

九、疑源类427

(三)分类及主要叠层石群简介427

第三节 苔藓植物门428

(一)一般特征429

一、裸蕨纲429

(二)裸蕨目化石简介429

第四节 蕨类植物门429

二、石松纲431

(一)特征431

(三)裸蕨植物的起源及演化431

(二)分类及重要化石代表432

(三)石松纲植物的起源与演化435

(一)特征43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37

三、楔叶纲437

(三)海生的有胎盘类—一鲸类442

四、瓢叶纲443

(三)楔叶纲植物的演化和生态概述443

五、真蕨纲444

(一)特征444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44

第五节 裸子植物门456

一、概述456

(一)特征457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57

二、种子蕨纲457

三、苏铁纲463

(一)特征463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63

四、柯达纲468

(一)特征468

(二)叶部化石469

(三)孢子叶穗及种子化石469

(四)木化石470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71

五、银杏纲471

(一)特征471

六、松柏纲475

(一)特征475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475

(三)松柏纲植物的发展479

第六节 被子植物门480

一、基本特征480

二、分类及主要化石481

(一)双子叶植物化石481

三、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发展概况482

(二)单子叶植物化石482

第七节 植物发展阶段概述483

一、菌藻植物阶段483

二、裸蕨植物阶段483

三、蕨类植物阶段484

四、裸子植物阶段484

五、被子植物阶段484

第八节 孢子花粉分析简介485

一、概述485

二、孢子花粉的形态和一般构造486

三、主要类别的孢子花粉形态特征488

(一)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特征488

(三)被子植物花粉形态特征489

(二)裸子植物花粉形态特征489

四、各地质时期孢粉类型特征490

(一)前寒武纪藻类及孢子类型490

(二)早古生代孢粉类型491

(三)晚古生代孢粉类型491

(四)中生代孢粉类型491

(五)新生代孢粉类型491

五、孢子花粉的采集和室内离析鉴定统计492

第十六章 几丁虫496

一、钻迹498

第二节 常见的遗迹化石498

第一节 概述498

第十七章 遗迹化石498

二、掘迹499

三、移迹499

四、足迹500

五、遗物化石500

第三节 遗迹化石的分类502

第四节 遗迹化石研究的意义503

一、遗迹化石研究的古生物学意义503

二、遗迹化石研究的生物地层学意义503

三、遗迹化石研究的古生态学意义503

重要参考文献506

附录 要门类常见化石属征509

1984《古生物学导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门凤岐,赵祥麟主编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生物热力学导论(1987 PDF版)
生物热力学导论
198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热力学导论 P161( PDF版)
生物热力学导论 P161
动物生理学导论( PDF版)
动物生理学导论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物生理学导论(1992 PDF版)
作物生理学导论
1992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生态生物化学导论(1989 PDF版)
生态生物化学导论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生物化学导论(1975 PDF版)
生物化学导论
1975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遗传学导论(1990 PDF版)
微生物遗传学导论
199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分子生物学导论(1989 PDF版)
分子生物学导论
198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土壤微生物学导论(1983 PDF版)
土壤微生物学导论
1983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物无机化学导论(1987 PDF版)
生物无机化学导论
1987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物统计学导论(1981 PDF版)
生物统计学导论
1981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古植物学  化石植物生物学导论(1992 PDF版)
古植物学 化石植物生物学导论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自由基生物学导论(1999 PDF版)
自由基生物学导论
1999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定量古生态学导论(1983 PDF版)
定量古生态学导论
1983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物力学导论(1986 PDF版)
生物力学导论
1986 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