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求取 ⇩

绪论(作者王则珊 李元伟)1

第一章学校体育思想(作者 陈融)7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历史考察7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与军国民主义教育的体育思想8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8

(二)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衰9

(三)对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简要评价11

二、自然体育思想的引入与相关的争论12

(一)自然体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3

(二)对自然体育思想的简要评价15

(三)3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争论之概况17

第二节建国后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18

一、原苏联50年代体育教育理论与建国17年学校体育思想18

(一)原苏联50年代体育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18

(二)原苏联50年代体育教育理论对建国17年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22

二、“文革”后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24

(一)体质教育论24

(二)整体效益论25

(三)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观点26

(四)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的观点28

(五)8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思想观点争论之概况28

第三节学校体育价值取向30

一、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结合31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33

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35

四、文化传递中“素材”的加工与改造36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教书育人(作者 刘志敏 孙耀鹏)39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目标的制定39

一、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39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40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沿革40

(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41

(三)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意义42

(四)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43

(五)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模式46

第二节学校体育的教书育人46

一、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48

(一)直接参与性48

(二)动态性49

(三)身心合一性49

(四)社会性50

二、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作用51

(一)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51

(二)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52

(三)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52

(四)可培养学生的体育美和体育审美能力53

(五)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55

(六)可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56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作者 浦民欣 裴承家)58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58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58

(一)国家行政系统58

(二)社会组织系统60

二、我国学校内部的体育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61

(一)校长及学校行政部门62

(二)学校体育卫生领导小组(高校为体育运动委员会)64

(三)体育教研组(室)与体育教师64

(四)班主任(辅导员)66

(五)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67

第二节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68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意义68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69

(一)整体性原则69

(二)周期性原则70

(三)有序性原则71

(四)规范性原则72

(五)教育性原则72

(六)有效性原则73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一般方法73

(一)法律法74

(二)行政法74

(三)教育法75

(四)奖惩法75

第三节学校体育管理要务76

一、体育教学管理77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77

(二)体育课教学的管理79

(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82

二、体育教研组(室)管理85

(一)教研组(室)的组织人事管理85

(二)教研组(室)的业务工作管理86

(三)教研组(室)的行政事务管理88

第四章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作者 周志俊)92

第一节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一般概述92

一、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内涵92

二、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特征93

(一)自觉性93

(二)经常性93

(三)群众性93

三、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功能94

(一)教育功能94

(二)导向功能95

(三)规范约束功能95

(四)辐射功能95

第二节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形成的基本因素96

一、社会因素96

二、学校因素97

三、学生因素99

(一)体育锻炼习惯指向的活动性100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后天性101

(三)体育锻炼习惯定型的稳固性101

(四)体育锻炼习惯功能的省力性101

第三节建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方法102

一、从入学开始,严格要求102

二、多条途径,全面训练102

三、注重实践,持之以恒103

四、树立榜样,评价表扬103

第四节建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基本要求104

一、面向21世纪,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104

二、争取与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领导的支持105

三、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尊重其创造性105

四、加强舆论宣传,培养学生体育的自觉意识106

五、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107

第五章体育教学与体育课(作者 周登嵩)108

第一节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108

一、对体育教学过程特点的再认识108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什么109

(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109

(三)体育教学具有全面的复合教育作用110

(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110

(五)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与效果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111

(六)体育教学组织与控制的多变性与复杂性111

二、对体育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112

(一)关于教学规律112

(二)关于体育教学规律的层次定位112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14

第二节体育教学指导思想117

一、对我国当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考117

(一)以重点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指导思想118

(二)以体现或超越教学功能的两大类指导思想120

二、对新课程体系下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初步探索121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121

(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122

第三节体育教学科学化124

一、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定义及其发展125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科学化125

(二)体育教学科学化的演变发展125

二、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26

(一)首先要制订系统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126

(二)充分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127

(三)按计划(教案)认真上好体育课128

(四)制定指标,以对教学质量作定量分析和评价130

第四节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131

一、体育课的类型131

二、体育课的结构133

(一)关于体育课结构的概念133

(二)以整体观、系统论认识课的结构133

第五节进一步发挥体育课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135

一、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异同点135

(一)两者的相同点135

(二)两者的不同点136

二、体育课对课外体育的作用137

(一)指导、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37

(二)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与技能基础137

三、加强体育课对课外体育作用的主要措施138

(一)不断提高课的质量,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38

(二)布置课外作业,把课内外学习锻炼有机联系起来138

(三)课内培养骨干,树立榜样139

(四)坚持对体育课成绩的严格考核139

第六章课外体育锻炼(作者 史桂兰)141

第一节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特点与作用141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141

(一)概述141

(二)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的关系142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144

(一)锻炼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144

(二)项目选择灵活、主体作用明显144

(三)学生参与广泛、组织指导多层145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145

(一)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145

(二)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146

(三)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147

第二节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与内容147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147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147

(二)经常性原则148

(三)全面锻炼原则148

(四)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49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149

(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锻炼测验项目149

(二)按锻炼目的进行内容分类151

第三节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与方法152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152

(一)早操152

(二)课间操153

(三)班级体育锻炼154

(四)学校体育节(周、日)155

(五)个人自我锻炼156

二、课外体育锻炼方法156

(一)跑步健身法156

(二)徒手体操健身法157

(三)太极拳健身法158

第四节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方案159

一、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159

(一)全校体育锻炼工作计划159

(二)班级体育锻炼计划159

(三)个人锻炼计划160

二、课外体育锻炼方案160

(一)锻炼方案的制定160

(二)个人锻炼计划方案范例163

第七章课余体育训练(作者 延烽 赵志英 张孟琳)167

第一节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167

一、课余体育训练总体上是基础训练168

二、课余体育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169

三、课余体育训练内容具有相对系统性、专项性不强的特点170

四、课余体育训练并不追求极限负荷170

五、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紧密结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171

第二节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172

一、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与目标是实现训练组织管理的根本前提172

二、课余体育训练组织的基本形式173

(一)学校运动队174

(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4

(三)业余体校175

(四)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校175

(五)竞技学校175

(六)体育俱乐部176

(七)体育特长班及其他形式176

三、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176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任务与目标是管理工作的总纲177

(二)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的任务177

(三)运动队的组建178

(四)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实施管理的基本内容179

(五)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一些相关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180

第三节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原理181

一、利用儿童、少年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适时发展基本能力182

(一)儿童、少年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182

(二)儿童、少年时期运动素质敏感期184

二、儿童、少年时期训练方法学原理186

(一)技术、战术训练的方法学原理186

(二)运动素质训练与提高的方法学原理188

(三)常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191

(四)选择训练方法所需注意的问题192

三、儿童、少年时期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193

四、儿童、少年时期训练过程的安排194

(一)儿童、少年时期训练大周期的安排194

(二)儿童、少年时期训练小周期的安排195

(三)儿童、少年时期训练课的组织196

第八章学校体育竞赛(作者 牛乾元)200

第一节学校体育竞赛的发生与发展概述200

一、国际学校体育竞赛的起源与发展200

二、中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202

第二节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价值与构成204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204

(一)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锻炼深入发展与普及204

(二)提高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质量204

(三)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04

二、学校体育竞赛的价值205

(一)竞技价值205

(二)健身价值205

(三)观赏价值205

(四)宣传价值206

三、学校体育竞赛的构成要素206

(一)必须按事先规定的统一规则进行206

(二)必须在载判员的主持下进行比赛206

(三)必须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207

(四)学校体育竞赛是参赛者竞技能力的较量207

(五)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207

(六)必须有良好的组织管理207

第三节学校体育竞赛及竞赛项目的分类208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分类208

(一)按比赛的规模分类208

(二)按比赛的性质、任务和形式分类208

二、学校体育竞赛项目的分类208

(一)依据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208

(二)根据条件、教学要求组织进行的竞赛209

第四节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209

一、学校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内容209

二、学校经常采用的体育竞赛形式211

(一)全校性田径运动会211

(二)单项选拔赛211

(三)传统项目的比赛211

(四)达标测验赛211

(五)教学比赛211

(六)学校体育节211

(七)体育知识比赛212

(八)早操、课间操竞赛周212

(九)以节日命名的体育比赛212

第五节学校体育竞赛的方法212

一、比赛方法212

(一)淘汰法212

(二)循环法213

(三)顺序法213

(四)轮换法213

(五)特殊的比赛方法213

二、评定成绩与名次的方法214

(一)评定个人(或集体)的成绩与名次的方法214

(二)评定团体成绩和名次的办法214

第六节学校体育竞赛管理215

一、学校体育竞赛计划215

(一)制定学校体育竞赛计划要遵循的原则215

(二)制定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注意事项216

二、竞赛规程218

三、体育竞赛的编排220

(一)比赛秩序册220

(二)田径比赛的编排220

四、学校体育竞赛过程管理220

(一)竞赛前准备工作的管理221

(二)竞赛期间工作的管理221

(三)竞赛结束工作的管理222

第七节开展学校体育竞赛的基本要求222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222

二、以小型多样的竞赛为主222

三、方式应简便易行,坚持因陋就简,勤俭办竞赛223

四、坚持业余、经常,与课外锻炼相结合223

五、做好裁判员的培训工作223

六、依靠领导,发动群众224

第九章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作者 卢元镇 刘建新)225

第一节家庭对学校体育的意义和作用226

一、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26

二、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227

三、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229

四、家庭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发源地和支撑点230

五、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可以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231

六、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有助于促进其社会化过程233

(一)传授基本知识技能234

(二)教导社会行为规范234

(三)指点生活进取目标234

(四)培养适当社会角色235

第二节家庭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235

一、家长的体育观和体育态度对子女的影响235

二、家长的体育行为对子女的影响236

三、家庭生活方式对子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237

(一)余时间237

(二)居住条件237

(三)消费方式238

(四)家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习惯239

第三节学生在家庭中体育阶段划分与内容方法240

一、学生在家庭中体育的阶段划分240

(一)婴儿期(0—1岁)240

(二)幼儿期(1—3岁)240

(三)学前期(4—6岁)240

(四)儿童少年期(7—17岁)241

(五)青年前期(18—22岁)241

二、学生在家庭中体育活动的内容241

(一)游戏242

(二)运动243

(三)旅游243

(四)武术244

(五)体育舞蹈与健美操244

(六)《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项目的锻炼245

(七)病弱儿童的医疗保健体育245

三、学生参加家庭中体育活动的方式245

(一)个人活动245

(二)与家长一起246

(三)与同侪群体一起247

(四)作息制度中的体育247

(五)休假日、节假日体育247

第四节中国家庭在体育教育中的误区248

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248

二、独生子女的体育问题249

三、残疾儿的体育问题249

四、学生体质下降问题250

第十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及管理(作者 赵顺来)252

第一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252

一、国家规定标准252

(一)内容及标准252

(二)体育用地的面积定额253

二、地方城乡差异255

三、不同规模学校的最低配置258

(一)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体育场地器材258

(二)勤俭办体育,使现有的场地器材发挥作用258

(三)应按有关规定,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259

第二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259

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特点259

二、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260

三、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260

(一)场地器材管理使用规定261

(二)器材借还制度261

(三)教师使用教具的规定261

四、场地器材管理的效益261

第三节市场经济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263

一、自力更生,勤俭办体育263

二、开发市场,良性循环264

三、学校体育锻炼发展基金264

(一)借鉴国外学校体育俱乐部收费进行活动的办法264

(二)基金使用264

(三)基金的管理265

第十一章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评价与微机的应用(作者 李林)267

第一节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267

一、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意义与要求267

(一)使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性267

(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减少随意性与盲目性267

(三)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与效果的依据268

二、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内容268

(一)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计划268

(二)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计划269

三、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方法275

(一)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依据275

(二)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程序277

(三)编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格式278

第二节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279

一、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意义279

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范围280

(一)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评价280

(二)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评价281

(三)对体育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288

(四)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289

三、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291

(一)进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基本程序291

(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方法293

第三节微机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应用300

一、学校体育工作中应用微机的意义300

二、学校体育工作中微机应用的主要范围300

(一)信息处理301

(二)科学管理301

(三)科学研究301

三、学校体育微机管理系统302

(一)系统运行环境302

(二)系统设计302

(三)系统功能302

(四)系统特征305

四、学校体育工作中运用微机的注意事项306

(一)要有针对性306

(二)要从实际出发306

(三)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微机知识及微机操作方面的培训工作306

第十二章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特点与比较(作者 王晓春)307

第一节大、中、小学校体育307

一、形成大、中、小学校体育特点的原因307

(一)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07

(二)社会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要求308

(三)不同学段学校体育任务的区别308

二、小学阶段体育309

(一)体育教学309

(二)课外体育活动311

(三)培养体育兴趣312

三、中学阶段体育313

(一)体育教学313

(二)课外体育活动317

(三)培养体育能力318

四、大学阶段体育320

(一)体育教学320

(二)课外体育活动322

(三)培养体育素养322

五、职业高中体育323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323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设想324

(三)建议325

第二节农村学校体育325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分类325

二、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因素326

(一)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健全326

(二)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327

(三)体育教师队伍量少质差327

(四)体育场地器材、经费匮乏328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措施329

(一)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329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认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330

四、把上好体育课做为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332

1995《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则珊主编 1995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