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基础理论》求取 ⇩

绪论1

一、中兽医学的历史概况1

(一)中兽医学的起源1

(二)中兽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

二、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7

(一)中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观7

(二)中兽医学中的辩证观9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11

(一)整体观念11

(二)辨证论治12

四、《中兽医基础理论》简介1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1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6

二、阴阳属性的基本特点16

(一)阴阳具有普遍性17

(二)阴阳具有规律性17

(三)阴阳具有相对性18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8

(一)阴阳对立18

(二)阴阳互根19

(三)阴阳消长20

(四)阴阳转化20

四、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21

(一)用于说明自然界气候万物间的变化21

(二)说明动物机体的组织结构21

(三)说明动物机体的生理功能22

(四)说明动物机体的病理变化23

(五)用于疾病的诊断24

(六)用于疾病的治疗25

五、关于阴阳学说现代研究简介26

第二节 五行学说2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8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28

(二)五行的生克规律29

(三)五行的乘侮规律32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34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4

(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35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37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37

第二章 藏象42

第一节 五脏47

一、心47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47

(二)心与肢体官窍液的关系49

(三)心的生理特性50

附 心包络51

二、肺51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51

(二)肺与肢体官窍液的关系53

(三)肺的生理特性55

三、脾55

(一)脾的生理功能55

(二)脾与肢体官窍液的关系57

(三)脾的生理特性57

四、肝58

(一)肝的生理功能58

(二)肝与肢体官窍液的关系61

(三)肝的生理特性62

五、肾62

(一)肾的生理功能62

(二)肾与肢体官窍液的关系66

(三)肾的生理特性67

附 命门68

(一)命门的位置68

(二)命门的功能68

第二节 六腑69

一、胆70

二、胃70

三、小肠72

四、大肠73

五、膀胱73

六、三焦73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74

(二)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74

第三节 奇恒之腑75

一、脑75

(一)脑的生理功能76

(二)脑与五脏的关系76

二、髓76

三、骨76

四、脉77

五、母畜胞78

附 精室78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7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79

(一)心与肺的关系79

(二)心与脾的关系80

(三)心与肝的关系80

(四)心与肾的关系81

(五)肺与脾的关系82

(六)肺与肝的关系82

(七)肺与肾的关系83

(八)肝与脾的关系83

(九)肝与肾的关系85

(十)脾与肾的关系85

二、脏与腑的关系86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87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87

(三)脾与胃的关系88

(四)肝与胆的关系88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89

(六)心包络与三焦的关系89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89

第三章 气血津液91

第一节 气92

一、气的概念92

二、气的生成92

(一)气的来源92

(二)气的生成过程93

三、气的功能93

(一)推动作用93

(二)温煦作用93

(三)防御作用93

(四)固摄作用94

(五)气化作用94

(六)气的营养作用94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95

(一)气的运动95

(二)气的运动形式95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96

(一)元气96

(二)宗气97

(三)营气98

(四)卫气99

第二节 血101

一、血的基本概念101

二、血的生成101

(一)水料草精微化血101

(二)精化血102

三、血的功能102

(一)营养和滋润全身102

(二)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03

(三)载气作用103

四、血的循行103

第三节 津液10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04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05

(一)津液的生成105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105

三、津液的功能106

(一)滋润和濡养作用106

(二)参与血液的生成106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106

(四)排泄废物106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107

一、气和血的关系107

(一)气对血的关系107

(二)血对气的关系107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108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108

(二)津液对气的关系108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108

(一)血对津液的关系108

(二)津液对血的关系109

第四章 经络11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111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11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11

(一)经脉111

(二)络脉112

(三)内属脏腑部分113

(四)外连体表部分113

第二节 十二经脉113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113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113

(二)具体名称114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114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116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116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16

四、十二经脉与表里、阴阳五行的关系117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18

六、马十二经脉的循行118

(一)前肢太阴肺经118

(二)前肢阳明大肠经119

(三)后肢阳明胃经119

(四)后肢太阴脾经120

(五)前肢少阴心经120

(六)前肢太阳小肠经121

(七)后肢太阳膀胱经121

(八)后肢少阴肾经121

(九)前肢厥阴心包经122

(十)前肢少阳三焦经123

(十一)后肢少阳胆经123

(十二)后肢厥阴肝经124

第三节 奇经八脉125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125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125

(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25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25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26

(一)督脉126

(二)任脉127

(三)冲脉127

(四)带脉127

(五)阴跷脉、阳跷脉128

(六)阴维脉、阳维脉128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28

一、经别128

(一)概念128

(二)生理功能129

(三)经别的循行129

二、别络130

(一)别络的概念130

(二)生理功能130

(三)大体分布部位131

三、经筋131

(一)经筋概念131

(二)生理功能131

(三)大体分布131

四、皮部131

(一)皮部概念131

(二)生理功能131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13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32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整体132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133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133

(四)感应传导作用133

(五)调节机能平衡133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133

(一)阐释病理变化133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34

(三)指导临床治疗134

附 经络现象及其现代研究135

第五章 病因143

第一节 六淫、疫疠、寄生虫、外伤、中毒144

一、六淫144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44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45

(三)内生五邪的概念146

(四)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46

二、疫疠157

(一)疫疠的基本概念157

(二)疫疠的致病特点157

(三)疫疠流行的主要条件157

(四)疫疠的发生与临床表现158

(五)疫疠的预防158

三、寄生虫158

四、外伤158

(一)刀枪伤、跌扑闪挫伤、踢伤158

(二)烫火伤158

(三)虫兽伤159

五、中毒159

(一)中毒的概念159

(二)毒物侵入动物机体的途径159

(三)动物发生中毒的原因159

(四)动物中毒出现的一般症状160

(五)中毒的治疗原则160

第二节 七情、饥饱劳役逸161

一、七情161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61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61

(三)七情致病的特点162

二、饥饱劳役逸164

(一)饥饱失常165

(二)劳役逸损伤166

附 “五劳”166

第三节 痰饮、瘀血168

一、痰饮168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168

(二)痰饮形成的原因168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169

(四)痰饮的病证特点169

二、瘀血170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170

(二)瘀血形成的原因170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71

(四)瘀血病症的特点171

第六章 发病原理173

第一节 邪正斗争与发病173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173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74

(一)疾病与感邪性质的关系174

(二)疾病与感邪轻重的关系174

(三)疾病与病邪所中部位的关系174

第二节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174

一、正能胜邪则不发病174

二、正不胜邪则发病175

第三节 内外环境与发病175

一、外环境与发病175

(一)气候因素175

(二)地域因素175

(三)饲养管理175

(四)其他176

二、内环境与发病176

(一)体质与发病176

(二)精神状态与发病176

第七章 病机178

第一节 基本病机179

一、邪正盛衰179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79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81

二、阴阳失调182

(一)阴阳盛衰183

(二)阴阳互损184

(三)阴阳格拒185

(四)阴阳转化185

(五)阴阳亡失186

三、气血失调187

(一)气的失调187

(二)血的失调189

(三)气和血互根互用关系失调190

四、升降失常191

(一)升降失常的基本概念191

(二)升降失常的病理表现191

五、津液代谢失常192

(一)津液不足192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193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193

第二节 内生五邪病机194

一、风气内动194

(一)内风的含义194

(二)内风的病理表现195

(三)外风与内风的区别195

二、寒从中生196

(一)内寒的含义196

(二)内寒的病理表现196

(三)外寒与内寒的区别196

三、湿浊内生197

(一)内湿的含义197

(二)内湿的病理表现197

(三)外湿与内湿的区别197

四、津伤化燥198

(一)内燥的含义198

(二)内燥的病理表现198

(三)外燥与内燥的区别198

五、火热内生198

(一)内火的含义198

(二)内火的病机与病理表现198

(三)外火与内火的区别199

第三节 经络病机200

一、经脉循行200

二、经脉络属200

三、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200

四、经气郁滞201

五、经络的气血逆乱201

六、经气衰竭201

第四节 脏腑病机202

一、五脏病机202

(一)心的病机202

(二)肺的病机205

(三)脾的病机207

(四)肝的病机209

(五)肾的病机211

二、六腑病机213

(一)胆的病机213

(二)胃的病机213

(三)小肠的病机214

(四)大肠的病机214

(五)膀胱的病机215

(六)三焦的病机215

三、奇恒之腑病机215

(一)脑的功能失调215

(二)母畜胞功能失调215

第八章 防治原则217

第一节 预防217

一、未病先防218

(一)加强饲养管理方面218

(二)重视清洁卫生219

(三)在使役牲畜方面219

(四)针药预防219

二、既病防变221

(一)早期诊治221

(二)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221

第二节 治则221

一、兼顾整体与局部222

(一)本经本脏自病222

(二)五脏母子关系破坏222

(三)五脏发生乘侮222

(四)认为“实者传变,虚者受邪”222

(五)脏病治腑,腑病治脏222

(六)勿犯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之戒223

二、扶正与祛邪223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223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223

三、治标与治本224

(一)急则治其标224

(二)缓则治其本224

(三)标本同治225

四、正治与反治225

(一)正治225

(二)反治225

五、调整阴阳226

(一)损其偏盛226

(二)补其偏衰226

六、调整升降227

七、调理气血关系227

八、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228

九、因时、因地、因动物制宜228

(一)因时制宜228

(二)因地制宜229

(三)因动物制宜229

第九章 治法230

一、内治法230

(一)汗法230

(二)吐法231

(三)下法231

(四)和法232

(五)温法232

(六)清法233

(七)补法233

(八)消法235

(九)八法的并用235

二、外治法236

(一)手法及配合器械的外治法236

(二)药物外治法237

1990《中兽医基础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海沄,刘学编著 1990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98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理论(202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76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7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1992 PDF版)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199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工人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浅说(1962 PDF版)
中医学浅说
196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2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5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4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1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