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辨证论治基础》求取 ⇩

绪论1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1

二、中兽医学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

(一)整体观念3

(二)辨证论治4

(三)取类比象5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7

第一节 阴阳学说7

一、概念7

(二)阴阳的互根10

(一)阴阳的对立10

二、基本内容10

(三)阴阳的消长转化11

(四)阴阳的平衡协调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4

(一)解剖方面15

(二)生理方面15

(三)病理方面16

(四)诊断方面18

(五)治疗方面18

(六)中药方面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20

一、概念20

(一)对事物属性的分类21

二、基本内容21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22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25

(一)生理方面25

(二)病理方面26

(三)诊断治疗方面27

第三节 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28

第二章 脏腑32

概说32

第一节 脏腑功能34

一、五脏34

(一)心34

【附】心包络38

(二)肝39

(三)脾42

(四)肺47

(五)肾52

【附一】胞宫、精室55

【附二】脑58

二、六腑61

(一)胆61

(二)胃62

(三)小肠63

(四)大肠64

(五)膀胱65

(六)三焦66

(一)脏与脏69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69

(二)腑与腑78

(三)脏与腑80

脏腑功能小结84

第二节 气、血、津液85

一、 气86

(一)宗气87

(二)营气88

(三)卫气89

(四)元气91

(五)真气92

二、血92

(二)血的功能93

(一)血的生成93

(三)营与血的关系94

三、津液95

(一)概念95

(二)生成与代谢95

(三)功能96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97

(一)气与血的关系9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98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9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101

一、概念101

第三章 经络101

二、组成102

第二节 十二经脉103

一、命名103

二、经脉循行分布的一般规律104

三、经脉的表里关系105

四、经气流注次序106

五、经脉循行部位、体表常用穴位与主要病症107

(一)前肢太阴肺经108

(二)前肢阳明大肠经108

(三)后肢阳明胃经108

(六)前肢太阳小肠经109

(五)前肢少阴心经109

(四)后肢太阴脾经109

(七)后肢太阳膀胱经110

(八)后肢少阴肾经110

(九)前肢厥阴心包经111

(十)前肢少阳三焦经111

(十一)后肢少阳胆经111

(十二)后肢厥阴肝经112

第三节 奇经八脉112

(一)督脉113

(二)任脉113

(三)冲脉113

一、生理作用114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应用114

(六)阴维、阳维114

(五)阴蹻、阳蹻114

(四)带脉114

二、经络的应用115

【附】 经络实质的研究117

第四章 病因、病理120

第一节 发病120

第二节 病因121

一、六淫123

(一)风125

(二)寒131

(三)暑135

(四)湿137

(五)燥142

(六)火144

二、疫疠148

三、饥饱劳役150

(一)饥150

(二)饱151

(三)劳153

(四)役155

四、外伤、虫兽损伤、中毒、寄生虫等157

(一)外伤157

(二)虫兽损伤157

(四)寄生虫158

(三)中毒158

五、痰饮、瘀血159

(一)痰饮159

(二)瘀血162

第三节 病理166

一、邪正消长167

二、升降失常169

(一)上升失调170

(二)下降失调170

(三)上下失制170

(四)升降反常170

三、阴阳失调171

第五章 诊法174

第一节 望诊175

一、望全身176

(一)望神176

(二)望形态177

(三)望皮毛183

二、望局部183

(一)望眼183

(二)望耳184

(三)望鼻与鼻镜184

(四)望呼吸185

(五)望口唇186

(六)望饮食186

(七)望咀嚼186

(九)望二阴187

(八)望吞咽187

(十)望二便188

三、望口色189

(一)望舌质191

(二)望舌苔193

(三)各证口色197

【附】舌诊现代研究资料简介198

第二节 闻诊201

一、听声音201

(一)叫声201

(二)呼吸、喘息201

(四)嗳气202

(三)咳嗽202

(五)肠音203

二、闻气味203

(一)口气203

(二)鼻气、痰涕204

(三)粪、尿204

(四)脓204

第三节 问诊204

一、问发病时间205

二、问发病经过205

三、问病后表现206

五、问发病数量和速度207

六、问病畜来源207

四、问既往病史207

七、问饲养管理和使役208

八、问配种繁殖209

九、问预防注射和病后治疗209

十、问家畜的品种、性别、年龄、用途等210

第四节 切诊210

一、脉诊210

(一)切脉部位211

(二)切脉方法212

(三)脉象213

二、触诊220

(一)体温220

(二)胸腹部触诊221

(四)局部肿硬222

(三)头面、咽喉、槽口触诊222

(五)皮肤触诊223

(六)直肠触诊223

(七)阴道触诊223

(八)触尾224

第六章 辨证纲要225

第一节 八纲辨证228

一、八纲分证辨证229

(一)表里辨证229

(二)寒热辨证232

(三)虚实辨证236

(四)阴阳辨证240

阴虚241

阳虚242

阴阳两虚243

亡阴245

亡阳245

阳闭246

阴闭247

二、八纲综合辨证248

(一)相互联系248

(二)相互转化251

(三)相互错杂254

(四)证候真假257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261

(一)气虚证262

一、气病辨证262

(二)气滞证263

(三)气逆证264

二、血病辨证264

(一)血虚证265

(二)出血证266

三、气血同病辨证267

(一)气血两虚证267

(二)气随血脱证267

四、津液病辨证268

(一)津液不足268

(二)水液内停269

第三节 脏腑辨证269

心气虚270

一、脏病辨证270

(一)心病辨证270

心阳虚271

心血虚271

心阴虚272

心火亢盛272

痰迷心窍273

(二)肝病辨证274

肝气郁结274

肝火上炎274

肝胆湿热275

肝风内动276

肝血不足277

寒滞肝脉278

(三)脾病辨证278

脾气虚弱278

脾阳虚衰280

寒湿困脾281

湿热蕴脾282

(四)肺病辨证283

肺气虚283

肺阴虚283

风寒束肺284

风热犯肺285

肾阳虚286

(五)肾病辨证286

痰饮阻肺286

燥热伤肺286

肾气不固287

肾阴虚288

二、腑病辨证289

(一)胆病辨证289

(二)胃病辨证289

胃寒证289

胃热证290

胃气虚290

胃阴虚291

胃实证292

小肠实热293

大肠虚证293

(四)大肠病辨证293

小肠虚寒293

小肠气痛293

(三)小肠病辨证293

大肠寒证294

大肠实热294

大肠湿热294

大肠津亏295

(五)膀胱病辨证295

膀胱湿热295

膀胱虚寒296

(一)心脾两虚297

三、脏腑兼病辨证297

(二)心肺气虚298

(三)心肾阳虚298

(四)肝脾不和299

(五)脾胃不和300

(六)肝肾阴虚300

(七)脾肺气虚301

(八)脾肾阳虚302

(九)肺肾气虚(肾不纳气)303

(十)肺肾阴虚304

第四节 六经辨证305

一、太阳病证306

(一)太阳伤寒证307

(二)太阳中风证308

(三)太阳伤寒兼肺热咳喘证308

(四)太阳中风兼肺逆作喘证309

二、阳明病证309

(一)阳明经证310

(二)阳明腑证310

三、少阳病证311

四、太阴病证312

五、少阴病证313

(一)少阴寒化证313

少阴虚寒证313

(二)少阴热化证314

阴盛格阳证314

六、厥阴病证315

(一)寒厥315

(二)热厥315

(三)蛔厥316

七、合并证316

(一)太阳少阳合并证317

(二)太阳阳明合并证317

(三)少阳阳明合并证317

(五)少阳太阴合并证31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318

(四)太阳太阴合并证318

一、卫分证320

(一)热在皮毛321

(二)热在肺卫321

二、气分证322

(一)热入于胃(气分热盐,热在气分)322

(二)温热在肠323

肠燥热结323

肠热下利324

(三)温热入肺324

(四)热郁胸膈325

三、营分证325

(二)热入心包326

(一)热灼营阴(热入营分)326

(三)营卫合邪327

四、血分证327

(一)血热妄行(热在血分)328

(二)肝热动风328

(三)血热伤阴329

(四)亡阴失水329

小结330

第六节 三焦辨证331

一、上焦证332

二、中焦证333

三、下焦证334

一、未病先防337

第七章 防治法则337

第一节 预防337

二、既病防变339

第二节 治则340

一、治病求本341

二、扶正祛邪342

三、虚实补泻344

(一)补虚的具体应用344

(二)泻实的具体应用345

四、标本缓急346

(一)缓则治其本347

(二)急则治其标348

(三)标本同治348

(一)正治法350

五、正治与反治350

(二)反治法351

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53

(一)因时制宜353

(二)因地制宜354

(三)因畜制宜355

(四)因证制宜355

第三节 常用治法357

一、基本治法357

(一)汗法(解表法)357

(二)吐法(涌吐法)358

(三)下法(泻下法、攻里法)358

(四)和法(和解法)359

(六)清法(清热法)360

(五)温法(温里法、祛寒法)360

(七)补法(补虚法)361

(八)消法(消导法)362

(九)理气法362

(十)理血法363

(十一)祛湿法364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法364

(十三)收涩法(固涩法)365

(十四)平肝法365

(十五)安神法366

(十六)开窍法366

(二)温清并用367

(一)汗下并用367

二、八法的配合应用367

(十七)驱虫法367

(三)攻补并用368

(四)消补并用368

第八章 临床辨证论治370

第一节 详细诊断,收集资料370

一、四诊合参370

二、细察口色371

第二节 辨别证候372

一、先以八纲辨总证372

四、内伤杂病辨证373

五、抓住主症辨别证候373

三、外感病辨证373

二、继辨病因373

六、证候命名375

第三节 论治376

一、依证论治376

二、立法377

三、选方议药(处方)378

(一)选方378

(二)成方加减378

(三)选药组方379

四、对症治疗380

第四节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81

附录一 参考方剂382

附录二 病证索引398

1982《中兽医辨证论治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卢宪斋编 198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