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经典 上》求取 ⇩

孔子1

墨翟23

荀况37

老聃51

庄周57

《礼记》69

《管子》84

韩非99

《吕氏春秋》108

李斯117

陆贾121

贾谊128

《淮南子》136

董仲舒144

《盐铁论》157

扬雄166

桓谭177

王充183

王符213

郑玄219

嵇康228

傅玄235

葛洪240

范缜246

刘昼252

颜之推261

孔颖达267

韩愈271

柳宗元297

李翱317

皮日休326

张载332

程颢、程颐348

李觏369

王安石379

朱熹394

张栻417

陆九渊439

吕祖谦461

陈亮469

叶适478

元好问482

许衡485

吴澄494

程端礼499

陈献章513

王守仁518

王延相539

张居正549

李贽555

顾宪成564

刘宗周571

黄宗羲580

陆世仪590

顾炎武599

王夫之607

李颙619

颜元631

李塨642

全祖望649

戴震660

章学诚672

阮元696

王筠701

龚自珍707

魏源715

冯桂芬727

洪秀全735

洪仁玕747

容闳760

李端棻773

张之洞778

郑观应805

盛宣怀814

张百熙831

孙诒让841

张謇848

严复869

康有为888

严修902

孙中山909

蔡元培931

章太炎978

梁启超1005

汤化龙1026

陈嘉庚1039

秋瑾1058

范源廉1064

张伯苓1079

徐特立1099

王国维1121

黄炎培1142

陈独秀1182

鲁迅1217

邹容1240

蒋梦麟1254

许崇清1280

林砺儒1314

李大钊1354

晏阳初1387

陶行知1414

胡适1459

陈鹤琴1494

梁漱溟1537

陈启天1576

舒新城1601

孟宪承1619

恽代英1641

杨贤江1661

李维汉1704

成仿吾1716

余家菊1725

江隆基1760

程今吾1773

毛泽东1781

周恩来1863

刘少奇1944

邓小平1975

孔子1

(一)教育作用6

(二)教育对象和目的7

(三)教学内容8

(四)教学原则10

(五)伦理道德教育13

(六)教师修养19

(七)教育的非宗教性及方法论20

墨翟23

亲士第一(节选)27

修身第二(节选)27

所染第三(节选)28

尚贤上第八(节选)28

尚贤下第十(节选)29

兼爱下第十六(节选)29

非命上第三十五(节选)30

非命中第三十六(节选)31

非儒下第三十九(节选)31

小取第四十五(节选)32

耕柱第四十六(节选)32

贵义第四十七(节选)33

公孟第四十八(节选)34

鲁问第四十九(节选)35

荀况37

劝学41

修身42

致士44

解蔽45

性恶48

老聃51

《老子道经》(节选)53

《老子德经》(节选)54

庄周57

逍遥游第一(节选)58

养生主第三(节选)58

大宗师第六(节选)59

胠箧第十(节选)59

天地第十二(节选)60

天道第十三(节选)61

缮性第十六(节选)63

达生第十九(节选)63

山木第二十(节选)64

田子方第二十一(节选)64

知北游第二十二(节选)65

庚桑楚第二十三(节选)66

渔父第三十一(节选)66

《礼记》69

《大学》70

《中庸》71

《学记》75

《乐记》77

《管子》84

权修第三(节选)85

乘马第五(节选)86

七法第六(节选)86

五辅第十87

宙合第十一(节选)89

法禁第十四(节选)90

法法第十六(节选)90

兵法第十七(节选)92

小匡第二十(节选)92

君臣上第三十(节选)93

侈靡第三十五(节选)94

正第四十三95

正世第四十七(节选)95

弟子职第五十九96

版法解第六十六(节选)97

韩非99

五蠹101

显学105

《吕氏春秋》108

劝学109

尊师109

诬徒110

用众111

大乐111

侈乐112

适音113

古乐113

音律114

音初115

制乐116

李斯117

谏逐客书118

禁私学议118

论修法明术119

陆贾121

道基122

无为123

慎微124

怀虑125

本行126

思务126

贾谊128

傅职129

保傅130

官人131

劝学132

大政下132

胎教(节选)134

《淮南子》136

道应训(节选)137

修务训(节选)138

泰族训(节选141

董仲舒144

对贤良策(节选)146

玉杯(节选)150

立元神151

仁义法151

必仁且智(节选)152

身之养重于义153

深察名号(节选)153

为人者天(节选)155

天道施156

《盐铁论》157

毁学158

相刺159

殊路160

疾贪161

授时162

能言163

申韩163

大论164

扬雄166

学行167

吾子168

修身169

问神171

问明(节选)172

寡见(节选)173

五百(节选)174

先知(节选)174

君子(节选)175

《解嘲》(节选)176

桓谭177

求辅178

启寤180

正经180

道赋181

陈时政疏181

请屏谶记疏(节选)182

王充183

命义(节选)185

率性186

本性188

问孔(节选)190

非韩(节选)194

程材195

量知198

谢短199

效力(节选)201

别通203

超奇(节选)205

实知(节选)206

定贤(节选)208

书解(节选)210

王符213

赞学214

务本215

慎微216

德法217

郑玄219

周礼注(节选)220

礼记注(节选)221

论语注(节选)226

嵇康228

难自然好学论229

琴赋(节选)229

养生论(节选)230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231

释私论(节选)231

明胆论(节选)231

家诫232

声无哀乐论(节选)233

傅玄235

请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疏236

陈时务疏236

正心篇(节选237

通志篇(节选)238

礼乐篇(节选)238

贵教篇238

戒言篇(节选)239

葛洪240

勖学(节选)241

崇教(节选)241

自叙(节选)243

肘后方序244

微旨(节选)245

范缜246

驳因果报应247

以国子博士让裴子野表247

与王仆射书247

神灭论248

答曹思文难神灭论250

刘昼252

崇学第五253

专学第六253

辩乐第七254

赏罚第十五255

知人第十八255

荐贤第十九256

遇不遇第二十四257

适才第二十七257

文武第二十八258

九流第五十五259

颜之推261

教子(节选)262

序致262

止足(节选)263

治家(节选)263

勉学(节选)263

涉务265

观我生赋(节选)266

古意二首(之一)266

孔颖达267

尚书正义序268

毛诗正义序269

礼记正义序269

韩愈271

师说273

进学解273

驽骥274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275

潮州请置乡校牒275

通解276

择言解276

短灯檠歌277

符读书城南277

示儿277

赠别元十八协律278

原道278

原性279

杂说马280

原毁280

伯夷颂(节录)281

五箴五首(并序)282

子产不毁乡校颂282

进士策问(选录)283

省试颜子不二过论284

答张籍书284

重答张籍书285

答窦秀才书286

答侯继书(节录)286

上兵部李侍郎书(节录)286

答尉迟生书287

答李翊书287

答陈生书288

重答李翊书288

送陈密序289

答刘正夫书289

送陈秀才彤序290

送王秀才序290

赠张童子序291

送孟秀才序291

送区册序292

题欧阳生哀辞后292

柳子厚墓志铭(节录)292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293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294

举荐张籍状294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295

论语笔解(节选295

柳宗元297

天爵论299

四维论299

六逆论300

说车赠杨诲之300

种树郭橐驼传301

忧箴302

师友箴(并序)302

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302

送豆庐膺秀才南游序303

送崔子符罢举诗序303

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304

送易师杨君序304

与杨京兆凭书(节选)304

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305

与友人论为文书306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306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307

与李睦州论服气书(节选)307

与杨诲之书(节选)308

与杨诲之第二书(节选)308

抽崔黯秀才论为文书311

答贡士萧纂欲相师书311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312

复杜温夫书313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314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315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315

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316

非国语序316

李翱317

复性书上318

复性书中319

复性书下321

从道论322

学可进322

国马说323

答朱载言书323

寄从弟正辞书325

行己箴325

皮日休326

原化327

请孟子为学科书327

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328

移成均博士书328

襄阳孔子庙学记329

独行329

题安昌侯传330

鄙孝议上篇330

鄙孝议下篇330

张载332

正蒙(节选)333

经学理窟(节选)337

程颢、程颐348

河南程氏遗书(节选)350

河南程氏外书(节选)362

河南程氏文集366

李觏369

教道第一370

教道第二370

教道第三371

教道第四371

教道第五372

教道第六373

教道第七373

教道第八374

教道第九374

安民策第一375

安民第第二376

安民策第三377

袁州学记378

王安石379

上皇帝万言书(节选)381

杨孟385

性情386

原性387

性说388

礼乐论388

材论390

取材391

虔州学记392

朱熹394

大学章句序398

白鹿洞书院揭示399

中庸章句序399

童蒙须知400

衣服冠履第一401

语言步趋第二401

洒扫涓洁第三401

读书写文字第四401

杂细事宜第五402

学校贡举私议402

沧州精舍谕学者407

又谕学者407

信州铅山县学记407

易学启蒙序408

小学题辞409

题小学409

读书之要409

答刘子澄410

答王季和411

答王子合411

答柯国材412

答吕子约412

总论为学之方(节选)413

张栻417

静江府学记418

袁州学记418

邵州复旧学记419

郴州学记420

桂阳军学记421

钦州学记421

雷州学记(一)422

雷学学记(二)422

江陵府松滋县学记423

宜州学记424

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424

道州重建濂溪周先生祠堂记425

永州州学周先生祠堂记426

濂溪周先生祠堂记韶州426

南康军新立濂溪祠记427

三先生祠记428

浏阳归鸿阁龟山杨谏议画像记428

建宁府学游胡二公祠堂记429

存斋记430

弗措斋记430

扩斋记431

敬斋记431

拙斋记432

隐斋记432

困斋记433

敬简堂记434

仰止堂记434

论语说序435

孟子讲义序435

孟子说序436

重答朱元晦436

洙泗言仁序437

答朱元晦437

勿斋说438

陆九渊439

与邵叔谊440

与刘深父440

与舒西美441

与吴仲时441

与邵中孚442

与李宰442

与赵咏道443

与黄循中443

与陶赞仲444

与傅克明445

贵溪重修县学记445

武陵县学记445

学说446

论语说446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447

策问448

好学近乎知449

学问求放心449

则以学文449

取二三策而已矣450

语录上450

语录下453

吕祖谦461

乾道六年轮对札子462

太学策问462

馆职策463

与朱侍讲元晦463

与陈君举465

与学者及诸弟465

白鹿洞书院记466

学规467

陈亮469

问答下470

勉强行道大有功474

赠武川陈童子序475

与应仲实476

叶适478

士学上479

士学下480

元好问482

东平府新学记(节选)483

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484

许衡485

语录上(节选)486

小学大义489

大学要略(节选)490

小大学或问492

农桑、学校492

与子师可493

吴澄494

尊德性道问学斋记495

评郑夹漈通志答刘教谕495

儒林义塾记496

答人问性理(节选)497

女教之书序497

学则序498

程端礼499

读书分年日程序500

读书分年日程500

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510

陈献章513

道学传序514

程乡县社学记514

龙冈书院记515

新迁电白县儒学记(节选)516

诫子弟516

示学者帖517

王守仁518

传习录(上)(节选)520

传习录(下)(节选)523

答顾东桥书(节录)526

答罗整庵少宰书530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532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533

教约534

万松书院记535

重修山阴县学记536

谨斋说537

教条示龙场诸生537

王延相539

送王维贤督学陕西序540

与薛君采二首之二540

与彭宪长论学书(节选)541

答薛君采论性书(节选)541

石龙书院学辩542

慎言·问成性篇(节选)543

慎言·潜心篇(节选)544

慎言·小宗篇(节选)545

慎言·见闻篇(节选)546

雅述·上篇(节选)546

雅述·下篇(节选)547

张居正549

辛未会试录序550

宜都县重修儒学记551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551

李贽555

又与焦弱侯556

答邓石阳557

答耿中丞557

何心隐论558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559

圣教小引560

童心说560

赞刘谐561

读书乐并引(节选)562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562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563

顾宪成564

小心斋札记(节选)565

东林会约(按语)568

虎林书院记568

刘宗周571

原学上572

原学中572

原学下573

读书说574

习说575

答赵君法575

答叶润山民部576

答王金如三578

黄宗羲580

明儒学案发凡581

东林学案序582

学校582

取士上584

取士下585

科举587

续师说587

广师说588

留别海昌同学序589

陆世仪590

学校议591

侯记原乙未学规序592

苏学景贤录序592

送陆生熙先入学序593

格致类(节选)594

制科议595

顾炎武599

生员论上600

生员论中600

生员论下601

与友人论学书602

答友人论学书603

与施愚山书603

与潘次耕札604

初刻日知录自序604

三场604

拟题(节选)605

王夫之607

知性论609

太甲二609

说命中二611

读四书大全说(节选)612

书院617

李颙619

悔过自新说(节选)620

学髓(节选)622

两庠汇语(节选)624

传心录(节选)626

匡时要务(节选)627

关中书院会约628

学程629

颜元631

总论诸儒讲学633

学辨一(节选)633

性理评(节选)634

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635

漳南书院记636

答何千里637

论开书院讲学(癸酉)638

四书正误(节选)638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节选)639

学校(节选)640

李塨642

答冯枢天书(节选)643

答长举问(节选)643

与枢天论读书644

论学(节选)(卷一)645

论学(节选)(卷二)645

取士(节选)646

全祖望649

城南书院记650

杜洲六先生书院记(节选)650

槎湖书院记651

同谷三先生书院记651

甬上证人书院记652

横溪南山书院记653

答张石痴徵士问四大书院帖子653

端溪讲堂策问654

端溪讲堂条约655

陆桴亭先生传657

戴震660

与是仲明论学书661

与姚孝廉姬传书662

与某书662

原善(节选)(卷上)663

原善(节选)(卷中)664

原善(节选)(卷下)664

理(节选)665

性(节选)668

才(节选)670

章学诚672

原学上673

原学中673

原学下674

博约上675

博约中675

博约下676

师说677

清漳书院留别条训678

论课蒙学文法690

阮元696

试浙江优行生员策问697

里堂学算记序697

学海堂策问698

畴人传序699

利玛窦传论700

汤若望传论700

王筠701

教童子法702

龚自珍707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708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709

明良论二709

明良论三710

抱小711

述思古子议711

病梅馆记712

陈硕甫所著书序712

与人笺(七)713

拟厘正五事书(节选)714

与江子屏笺714

魏源715

海国图志叙(节选)716

海国图志·筹海篇(节选)716

默觚(节选)717

论语孟子类编序724

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726

冯桂芬727

采西学议728

改科举议729

广取士议731

制洋器议(节选)731

上海设立同文馆议(节选)733

洪秀全735

原道救世歌736

原道醒世训739

原道觉世训(节选)740

汇编天命诏旨书诏741

天条书741

天朝田亩制度(节选)745

天王诏旨(节选)745

洪仁玕747

资政新编(节选)748

己未九年会试题749

钦定军次实录(节选)750

钦定英杰归真(节选)751

戒浮文巧言谕752

钦定士阶条例(节选)753

容闳760

予之教育计划761

经理留学事务所(派送第一批留学生)763

留学事务所之终局765

大学时代770

李端棻773

请推广学校折774

总理衙门议复左侍郎推广学校折776

奏各省学堂请特派绅士督办折777

张之洞778

劝学篇(节选)780

妥议科举新章折787

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790

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798

创立存古学堂折801

郑观应805

西学806

学校807

女教809

考试上810

考试下812

盛宣怀814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815

条陈自强大计折(节选)816

请设学堂片817

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818

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818

南洋公学附设译书院片822

新设各学堂学生请免岁科两试片822

呈进南洋公学新译各书并拟推广翻辑折(节选)823

请专设东文学堂片824

南洋公学推广翻辑政书折824

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折826

资送学生出洋游学片827

开办高等商务学堂折828

陈明南洋公学士习端正片829

张百熙831

敬陈大计疏(节选)832

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833

进呈学堂章程折837

致瞿鸿?论办学书838

奏请添派重臣会商学务折839

奏派学生赴东西洋各国留学折839

孙治让841

东瀛观学记叙842

温州办学记843

学务平议(节选)844

张謇848

变法平议(节选)849

通州师范学校议852

师范学校年假演说(节选)855

师范学校开校演说856

请设工科大学公呈857

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858

代内子作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募捐启858

致师范黄广介、顾公毅函859

答教育总会问学部考试奖励名目议860

论严格教育旨趣书860

筹设盲哑师范传习所之意旨861

北京商业学校演说861

为统一国文读音致汪伯唐函863

尊孔会第一次演说864

科学社年会送别演说864

元旦日对南通各校学生演说865

论新教育致黄任之函867

严复869

原强(节选)871

救亡决论(节选)876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881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886

康有为888

长兴学记序890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891

请开学校折893

大同书《去家界为天民》(节选)895

公车上书(节选)900

严修902

奏请设经济专科折903

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904

教女歌908

孙中山909

上李鸿章书(节选)911

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912

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912

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913

在北京湖广会馆学界欢迎的演说914

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节选)914

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会的演说915

不知亦能行(节选)919

地方自治实行法(节选)920

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闭幕式的演说921

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925

蔡元培931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934

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938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939

以美育代宗教说940

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943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945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947

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948

回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全体学生欢迎会上演说951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952

在平民夜校开学日之演说955

教育独立议956

美育实施的方法958

美育961

以美育代宗教964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965

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969

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971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972

章太炎978

谢本师979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节选)979

革命之道德(节选)982

留学的目的和方法987

常识与教育992

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997

1998《中华教育经典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龚德隆主编 1998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大字典  上(1978 PDF版)
中华大字典 上
1978 北京:中华书局
新中华教育史(1932 PDF版)
新中华教育史
1932
中国教育事典  中等教育卷(1994 PDF版)
中国教育事典 中等教育卷
1994
中华经典诵读( PDF版)
中华经典诵读
顺德中专技工学校
教育经典( PDF版)
教育经典
中华教育园( PDF版)
中华教育园
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的史和论  上( PDF版)
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的史和论 上
新春印刷公司
道教经典精华  下(1999 PDF版)
道教经典精华 下
1999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教育至尊  中华教育经典(1998 PDF版)
教育至尊 中华教育经典
1998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中华教育历程  上(1997 PDF版)
中华教育历程 上
1997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道教经典精华  上(1999 PDF版)
道教经典精华 上
1999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育大辞典.第4卷,民族教育,华侨华文教育,港澳教育(1992 PDF版)
教育大辞典.第4卷,民族教育,华侨华文教育,港澳教育
1992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