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求取 ⇩

目 录5

上 册5

第一卷文化卷5

第一篇 导 论5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大事记及中国传统文化组画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大事记5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组画21

一、历史·文化21

二、思想·哲理65

三、人生·情操107

第三节 中国古代智谋家144

一、中国古代政治谋略家144

二、中国古代阴谋家183

第二篇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217

第二章炎黄文化217

第一节 灿烂的炎黄文化217

第二节 《周易》与炎黄文化223

第三节 瑰丽的炎黄神话227

一、炎黄十大神话227

二、炎黄神话的启示234

第三章 《周易》文化240

第一节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重大影响241

一、《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241

二、《周易》的重大价值243

第二节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元典247

一、《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247

二、诸子百家概说248

第三节 《周易》兴衰的剖析250

一、《周易》历数千年不衰的缘由250

二、早期易卦对中华阴阳文化的总结252

三、《易经》对中华阴阳文化的升华253

四、易学体系推动了中华阴阳文化的发展254

第四节 如何评价《周易》255

一、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周易》255

二、《易经》对儒道佛诸子百家的影响256

三、《周易》和中国自然科学的关系257

四、《周易》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影响258

五、《易经》的优势261

六、《周易》热的剖析265

七、科学易的崛起267

第四章伏羲文化271

第一节 伏羲画八卦的传说271

第二节 伏羲画八卦的价值及其贡献274

一、伏羲画八卦的价值274

二、八卦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275

第三节 八卦思维的优势278

第四节 八卦来源、排列及种类284

一、八卦的来源284

二、八卦的爻象和排列287

三、八卦的种类289

第五节 六十四卦组成、排列及含义291

第六节 八卦性质及意义297

第七节 八卦与中国古代占卜文化299

一、《周易》对我国占卜文化的影响300

二、古代占卜文化故事选评302

第五章太极文化306

第一节 概述306

一、太极图解307

二、太极图的哲学寓义309

三、太极图与阴阳气化311

四、太极体系与天文学312

第二节 《易传》对太极的重大贡献313

一、《易传》赋予了太极阴阳气化的内涵,对阴阳313

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13

二、《易传》阴阳气化理论为太极图的产生奠定了315

基础315

影响317

三、太极图对阴阳气化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317

第三节 太极阴阳文化318

一、太极阴阳在宇宙发生学及宇宙本体论的应用318

二、太极阴阳在道丹修炼中的应用320

三、太极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326

第四节 太极文化与《周易》329

一、《周易》是太极文化的渊源330

二、太极是易理的精髓330

三、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东方文化的标志331

四、21世纪将是太极文化的世纪334

第六章河洛文化337

第一节 河图洛书图解337

第二节 河图洛书生成数与五行340

第三节 河图洛书与日、月、地体系的时空关系344

第四节 河图洛书与九宫八风345

第七章龙文化351

第一节 八卦起源于龙351

一、史料考据352

二、图腾证据353

三、《周易》关于龙的象征357

四、关于河图洛书及八卦的起源问题359

第二节 《周易》与龙的启示360

一、关于乾卦的再认识360

二、关于《易经》的新启示360

第三节 龙的文化艺术361

一、龙与中国文艺361

二、龙系中华魂362

三、龙对中国思想、哲学的影响363

第八章龟文化366

第一节 八卦起源与龟的关系366

一、龟纹启示366

二、图腾证据368

第二节 《周易》占卜与龟369

第三节 易理与龟370

第四节 《周易》与龙、龟关系的重大价值371

一、对八卦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371

二、对《周易》理论来源的新认识371

第九章图腾文化373

第一节 概述373

一、概述375

第二节 《易经》中的图腾崇拜375

二、龙图腾崇拜376

三、牝马图腾崇拜376

四、龟图腾崇拜377

五、《周易》图腾的重要价值378

第三节 自然崇拜379

第四节 生殖崇拜383

第五节 动、植物的图腾崇拜387

一、龙凤图腾387

二、龟图腾397

三、蛇图腾398

四、鱼图腾400

五、马图腾400

六、麒麟图腾401

七、熊虎图腾402

八、植物图腾402

第六节 《山海经》中的图腾崇拜403

第七节 古代图腾与中国历史文化405

一、古代氏族起源与图腾405

二、图腾与中国百家姓407

三、图腾与十二生肖408

四、图腾与中国文艺409

五、图腾与中国文学409

六、图腾与中国思想文化410

第十章 十二生肖文化414

第一节 十二生肖的由来414

第二节 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图腾416

第三节 十二生肖与伦理气质418

第四节 十二生肖对中国民俗的影响422

一、十二生肖用于纪年422

二、十二生肖用于纪时422

三、十二生肖用于纪生辰423

第五节 十二生肖与文化423

第十一章符号文化427

第一节 符号学概述427

第二节 《周易》中的符号信息428

一、太极符号文化428

二、河图洛书符号文化429

三、八卦符号431

第三节 保健符祝432

第十二章阴阳文化435

第一节 概述435

第二节 《周易》与阴阳文化436

第三节 阴阳起源及其八卦的关系436

一、“八卦—阴阳”起源于古代的现象与应象436

二、阴阳理论导源于古代的卜筮439

三、阴阳的起源与图腾崇拜的关系440

第四节 《周易》对中国阴阳理论的影响442

一、阴阳观念导源于《周易》442

二、《易传》发展了《易经》的阴阳原理443

三、《周易》阴阳相感与天人感应观445

四、天人感应与中国文学448

一、干支固有的阴阳蕴义449

第五节 阴阳与干支格局449

二、甲骨文时代干支已被用为纪时451

三、《周易》占筮对干支纳阴阳的影响452

四、《周易》象数对干支纳阴阳的影响452

第六节 《周易》与五行文化453

一、五行的起源454

二、《周易》对五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56

三、五行理论与阴阳的结合及其意义460

四、从阴阳五行到阴阳五运464

五、阴阳气化在阴阳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466

第十三章气文化470

第一节 概述470

一、中国气概念470

范畴474

二、《易传》最早提出精气元素论的唯物主义哲学474

三、《易经》阴阳爻是阴阳二气最早的胎元476

第二节 八卦气理论及其应用价值477

一、八卦气来源477

二、卦气理论核心478

三、卦气说的起源及发展480

四、卦气的应用481

五、八卦气的价值490

第二卷典籍卷499

第三篇 中国古代十大著作499

第一部 《周易》499

第十四章《周易》与中国文化499

第一节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500

第十五章 《周易》总论500

一、《周易》的组成结构502

第二节 《周易》的组成结构及基本内容502

二、《周易》的基本内容503

第三节 《周易》的流派及历代重要著作503

一、《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504

二、《周易》历代重要著作507

第四节 《周易》的性质512

第五节 《周易》的基本原理513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513

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514

三、“生生之谓易”514

四、“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514

一、指卦气天德而言515

第六节 “元、亨、利、贞”析515

二、指祭祀而言516

三、指人德而言516

第十六章 《周易》基本理论及其影响517

第一节 阴阳观517

一、阴阳理论517

二、《周易》阴阳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532

第二节 氤氲观536

一、氤氲观基本原理536

二、氤氲本体的价值及其影响538

第三节 变易观540

一、变易540

二、不易546

三、交易548

四、简易550

第四节 三才观553

一、《周易》三才观的基本原理553

二、《周易》三才观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555

第五节 中行观559

一、中行的基本原理559

二、《周易》中行观的发展及其影响560

第十七章 《周易》义理派和象数派及其影响564

第一节 义理派和象数派是易学的两大主体564

第二节 《周易》义理派的形成及发展566

一、义理学派的创立566

二、义理派产生的时代背景569

三、魏晋玄学义理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71

四、隋唐经学义理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72

五、宋明理学义理及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574

六、明清经学义理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75

第三节 《周易》象数派的形成及发展577

一、概述577

二、《周易》象、数、易概念及相互关系578

三、《周易》卦象579

四、先秦卜筮象数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82

五、汉代象数易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89

六、宋元象数易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92

七、清易象数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97

八、现代易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599

第十八章易象原理及其影响604

第一节 易象基本理论605

一、易象是中国最早的符号文化605

二、从形象到法象607

三、易图是易象的宝贵精华608

四、太极图系列及其影响625

第二节 易象的发展及其影响629

一、八卦图系列的发展及其影响630

二、太极图系列的发展及其影响647

三、河图洛书系列及其影响654

四、河图洛书蕴义659

五、河洛象数价值及其影响661

六、河洛的发展及其影响662

第三节 易图源流及其发展665

一、易图源流665

二、宋代是易图发展的黄金时期666

三、清代的易图之争667

第四节 易象对中国象形文化的重大影响671

一、易象与象形文字671

二、易象与象形艺术672

三、象形文化的启示675

第十九章易数原理及其影响678

第一节 《易》天地之数及其影响679

一、《易》天地之数的内涵679

二、《易》天地之数的发展680

三、《易》天地之数的影响681

一、《易》奇偶数内涵682

第二节 《易》奇偶数及其影响682

二、《易》奇偶数的发展683

三、《易》奇偶数产生的影响684

第三节 《易》大衍之数686

一、《易》大衍之数的内涵686

二、《易》大衍之数的发展688

三、《易》大衍之数的影响690

第四节 易数对中国术数文化的重要影响691

一、阴阳五行气数对中国阴阳五行文化的影响692

二、干支奇偶律数对干支文化的影响693

三、正负虚实筮数对中国占筮文化的影响693

一、对抽象思维的启示694

第五节 易数的重大启示694

二、对易学发展的提示695

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启发695

第二部 《论语》697

第二十章 《论语》697

第一节 《论语》概述697

第二节 《论语》的学术思想699

一、《论语》伦理思想的核心——仁699

二、《论语》政治思想的核心——礼701

三、《论语》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无类703

四、《论语》的哲学思想——人道706

五、《论语》经济思想核心——“见利思义”707

第三节 《论语》的价值及其影响708

一、《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708

二、《论语》对儒学的巨大影响709

三、《论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710

第四节 《论语》伦理选析711

一、《论语》哲理名句712

二、《论语》礼格言718

三、《论语》论政719

四、《论语》忠、信、贤格言719

五、《论语》孝格言721

六、《论语》品德警句721

七、《论语》学习警句724

八、《论语》教育格言726

第三部 《老子》728

第二十一章 《老子》728

第一节 《老子》概述728

一、《老子》人生观——道本体论729

第二节 《老子》的学术思想729

二、《老子》哲学观——“反者道之动”论731

三、《老子》政治观——无为而治733

第三节 《老子》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736

一、《老子》在道家的地位及其影响736

二、《老子》在中国哲学的地位及其影响737

第四节 《老子》选析740

一、《道德经》哲理名句741

二、《道德经》伦理格言745

三、《道德经》治国警句750

第四部 《孟子》752

第二十二章 《孟子》752

一、仁政是《孟子》政治观的宗旨753

第一节 《孟子》概述753

第二节 《孟子》的主要学术思想753

二、“性善论”是《孟子》伦理观的核心756

三、仁义观是《孟子》伦理的核心757

第三节 《孟子》的地位及其影响757

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体系758

二、《孟子》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759

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761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价值及国际影响761

第五节 《孟子》名句选辑762

第五部 《庄子》769

第二十三章 《庄子》769

第一节 《庄子》概述769

一、《大宗师》与“道”770

第二节 《庄子》学术思想770

二、《齐物论》与绝对相对论771

三、《逍遥游》与绝对精神自由772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价值及其影响773

一、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及对道家的影响774

二、《庄子》对玄学、佛学、理学的影响776

三、《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价值及其影响777

第四节 《庄子》名言名句及其后世影响779

第六部 《尚书》786

第二十四章 《尚书》786

第一节 《尚书》概述786

第二节 《尚书》的主要内容787

一、《尚书》的政治伦理思想788

第三节 《尚书》的主要思想788

二、《尚书》的哲学思想791

三、《尚书》的教育思想792

第四节 《尚书》的重点篇章及其主要历史记载793

第五节 《尚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811

一、《尚书》政治思想价值及其影响811

二、《尚书》珍贵的史料价值814

第七部 《诗经》819

第二十五章 《诗经》819

第一节 《诗经》概述及主要内容819

一、《诗经》概说819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821

一、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及爱情822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822

二、揭露及反抗奴隶制社会的黑暗826

三、讴歌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民族精神835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价值844

第四节 《诗经》地位及其影响844

一、《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844

二、《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845

三、《诗经》是一部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845

第八部 《史记》848

第二十六章 《史记》848

第一节 《史记》及司马迁848

一、《史记》概述848

二、《史记》主要内容及其价值849

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生平传略852

四、《史记》的成就及其影响856

第二节 《史记》的学术思想特点858

一、《史记》强烈的政治历史观858

二、《史记》精辟的学术历史观867

三、《史记》的历史科学观873

第三节 《史记》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877

一、《史记》的史学地位及其影响877

二、《史记》的百科学成就及其影响881

三、《史记》的自然科学价值886

第四节 《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896

一、《史记》的文学历史观896

程碑899

二、《史记》开创了以史写人物历史传记文学的里899

三、《史记》为我国批评文学的典范902

四、《史记》的发愤著书说902

第五节 《史记》的文学价值903

第六节 《史记》名言选按903

第九部 《孙子兵法》909

第二十七章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909

第一节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概说909

第二节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910

一、《孙子兵法》军事思想910

二、“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911

三、“兵者,诡道也”912

第三节 《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914

第五节 《孙子兵法》与《老子》军事思想的比较917

第四节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价值及其影响917

第六节 《孙子兵法》与商战918

第七节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与医学918

第十部 《红楼梦》919

第二十八章 《红楼梦》919

第一节 概论919

一、《红楼梦》概略919

二、曹雪芹传略921

第二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921

一、《红楼梦》的结构艺术921

二、《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932

三、《红楼梦》的语言艺术945

四、《红楼梦》写景艺术961

五、《红楼梦》的写情艺术964

第三节 《红楼梦》的贡献及其影响969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969

二、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971

三、《红楼梦》开创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先河972

四、《红楼梦》是一部典型的文化小说973

第四节 《红楼梦》的意识流写作艺术974

第五节 《红楼梦》与《金瓶梅》974

第六节 《红楼梦》诗词艺术974

第七节 《红楼梦》艺术与《易经》美学974

附:《中庸》、《大学》975

第二十九章 《中庸》975

第一节 概述975

一、《中庸》强调“中道”976

第二节 《中庸》主要思想观点976

二、《中庸》重视“诚德”978

第三节 《中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979

一、《中庸》对儒家思想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979

二、《中庸》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重980

要影响980

三、《中庸》对儒家政治伦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980

作用980

第四节 《中庸》名言名句981

第三十章 《大学》984

第一节 概述984

原则985

一、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985

第二节 《大学》主要思想体系985

二、强调仁、爱、诚、孝、义为儒家德育的核心986

三、提出“明明德、亲民、至善”为大学之道987

第三节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988

一、《大学》为儒家经典著作,对儒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988

二、《大学》是一部儒家伦理教材,对儒家伦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989

三、《大学》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989

第四节 《大学》名言名句990

第三卷人物卷997

第四篇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997

第三十一章孔子997

第一节 孔子传略997

第二节 孔子学术思想体系及其影响999

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1000

二、孔子思想体系是以仁为中心的仁礼说1002

三、孔子思想体系的根本是孝道1007

四、孔子以中庸之德为儒家的执德准则1009

五、孔子的“德政惠民”政治观1012

六、孔子重人道并不轻天道1012

第三节 孔子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贡献1014

一、孔子对中国文明的伟大贡献1015

二、孔子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巨大贡献1019

三、应该怎样评价孔子1023

四、孔子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025

第四节 孔子对《周易》的贡献及其影响1031

一、孔子首先发现《周易》,并将其列入“六经”,开创了《周易》在经学中的重要地位1031

作用1032

三、孔子整理《易经》,著撰《易传》对易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032

易》成为一部伟大的社会学著作起到了巨大的1032

二、孔子尊《周易》为儒家教化的准则,为使《周1032

四、结语1035

第三十二章老子1036

第一节 老子概论1036

第二节 老子的思想体系1038

一、老子光辉的宇宙观思想1038

二、老子的无为社会观1041

三、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043

第三节 应该怎样评价老子1044

第三十三章孟子1046

第一节 孟子概论1046

一、孟子的“王道”政治观1047

第二节 孟子思想体系1047

二、孟子的仁义伦理观1048

三、孟子的性善道德观1049

四、关于人性的天赋问题1050

第三节 如何评价孟子1051

第三十四章庄子1053

第一节 庄子其人及《庄子》1053

第二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1054

一、庄子的“道”与绝对精神自由1054

二、庄子“有无”观与相对主义1057

第三节 《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058

第四节 如何评价庄子1059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1061

第三十五章荀子1061

第二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1063

一、唯物主义的宇宙观1063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066

三、荀子的逻辑思想1071

第三节 荀子的政治思想1074

一、荀子的“隆礼”思想1074

二、荀子的重法政治观1075

三、荀子的“尚贤”政治观1076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意义1078

一、荀子政治思想的时代意义1079

二、荀子的哲学思想是先秦时期的最高成就1079

三、先秦逻辑思想的集大成1079

第一节 董仲舒生平概略1082

第三十六章董仲舒1082

第二节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1084

一、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天人感应观1084

二、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1090

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1092

第三节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影响1095

一、董仲舒“独尊儒术”对易学发展的重大影响1095

二、董仲舒“独尊儒术”对经学发展的重大影响1096

三、董仲舒“罢黜百家”对儒学发展的重大影响1097

第四节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历史1098

意义1098

一、历史背景1098

二、历史意义及其评价1100

第五节 董仲舒思想对易学发展的影响1102

第六节 董学评价1103

一、汉代影响1103

二、后世影响1103

第三十七章王充1105

第一节 王充生平传略1106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1107

一、强调元气本元论1107

二、注重精气生命观1108

三、强调气自然观1109

四、王充的天道观1110

五、王充的认识论1111

一、《论衡》天文历法与数术1112

第三节 《论衡》对自然科学的贡献1112

二、王充气一元论与中医精气学说1113

三、《论衡》气寿观及其在摄生中的意义1115

第四节 王充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1116

第三十八章张载1117

第一节 张载传略1118

第二节 张载的哲学思想1118

一、张载的本体论1119

二、张载的辩证法思想1121

第三节 张载对易学及中国哲学的贡献1124

一、张载的气本体论对易学向唯物主义发展有划时1124

代的意义1124

二、张载气本体论的主要观点1126

一、以本体论立论1128

第四节 张载的伦理思想1128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129

三、穷天理、灭人欲1130

第五节 张载的政治思想1131

第六节 张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1132

一、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先驱1132

二、张载是宋易承先启后的先师1133

三、张载是宋代新儒学的先行者1134

第三十九章程颐1135

第一节 程颐概述1136

第二节 程颐哲学思想1137

一、“理”是程颐哲理的核心1137

二、理与象数结合是程颐理学的特点1138

三、穷理致物是程颐理学的又一重要观点1139

第三节 程颐的伦理思想1141

一、礼即是天理1141

二、天下大公之道1141

三、存天理、灭人欲1142

四、理即性也1143

第四节 程颐政治思想1144

第五节 宋程颐理学的影响及其评价1146

一、程颐思想对易学的影响1146

二、程颐思想对儒学的影响1147

三、程颐思想对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1148

四、历史评价1149

第四十章朱熹1150

第一节 朱熹生平传略1151

第二节 朱熹的哲学思想1152

一、理是朱熹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1153

二、气是朱熹哲学思想的主体1157

三、心性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159

第三节 朱熹的伦理思想1161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1165

第五节 朱熹的政治思想评价1166

第六节 朱熹对中国古藉文化整理研究的贡献1167

第七节 朱熹思想的影响1168

一、朱熹对易学思想的影响1168

二、朱熹对儒学的影响1169

一、朱熹哲学思想的评价1171

第八节 朱熹思想的评价及其历史地位1171

二、朱熹理学思想的评价1172

三、对朱熹历史作用的评价1173

第四十一章王夫子1175

第一节 王夫子生平传略1175

第二节 王夫之哲学思想1177

一、王夫之本体论1177

二、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1181

第三节 王夫之的主要学术成就1188

一、王夫之对《周易》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1188

二、王夫之的伦理学思想1193

三、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1195

四、王夫之的政治思想1197

第四节 王夫之思想的地位及其影响1198

第四卷思想卷1205

第五篇 中国传统思想·哲学1205

第四十二章 《周易》与中国哲学1205

第一节 《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成就1205

一、《周易》符号系列与阴阳理论的起源1205

二、《周易》卦爻辞中的阴阳学说成就1210

三、《易传》中的阴阳哲理1212

第二节 《周易》的五行学说成就1213

一、八卦与五行的起源1214

二、河图洛书与五行的关系1215

三、太极图与五行1216

二、易——《周易》辩证精髓1217

一、概述1217

第三节 《周易》的辩证法成就1217

第四节 《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承先启后作用1219

一、从阴阳观到对立统一观的发展1219

二、从物质观到质量互变规律的发展1220

三、从圆动观到否定之否定规律1221

四、结语1223

第四十三章 中国先秦思想1224

第一节 《周易》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大影响1224

第二节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奴隶反抗斗争史诗1225

第三节 《周易》的政治观1230

一、《周易》的仁、义、礼、乐与儒家1230

二、《周易》奋发政治观与儒家1232

三、《周易》隐忍政治观与道家1233

一、从宇宙观到社会观1236

第四节 《周易》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承先启后作用1236

二、从平衡观到中庸思想1237

三、从阴阳观到阳刚阴柔1239

第五节 “元、亨、利、贞”的政治观及人生观1240

一、以天道而言1240

二、以国事而论1241

三、以人德而言1241

第四十四章魏晋玄学思想1244

第一节 概述1244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演变1245

一、魏晋玄学兴起的时代背景1245

二、清谈是魏晋玄学兴起的前身1246

三、魏晋玄学的演变阶段1247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基本思想1248

一、以‘三玄’为宗1249

二、以本体论思辨为特点1250

三、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特点1253

第四节 《周易》在魏晋玄学中所起的作用1256

一、《周易》是魏晋玄学时期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伦理的经典1256

二、《周易》是魏晋玄学思辩风潮的主要依据1257

三、《周易》是魏晋玄学儒道合一的枢纽1259

第五节 魏晋玄学的历史意义1260

一、魏晋玄学的历史价值1260

二、魏晋玄学的弊端1262

第四十五章宋明理学思想1264

第一节概述1264

第三节 陆王心学概述1265

第二节 程朱理学1265

第四节 《周易》与宋明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268

一、《周易》对宋明理学本体论思想的影响1268

二、《周易》对宋明理学辩证法思想的影响1275

第四十六章宋明心学思想1279

第一节 概述1279

一、《周易》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280

二、禅与宋明心学1282

三、儒与宋明心学1283

第二节 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1285

一、心为本体论1285

二、心一元论1286

三、本心自省论1287

一、陆王心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环扣1288

第三节 陆王心学的历史意义1288

二、陆王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沉闷1289

三、陆王心学剌激了中国佛学的发展1289

第四节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1290

一、概述1290

二、陆九渊的心学思想1291

三、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历史意义1295

第五节 王守仁心学思想1296

一、概述1296

二、王守仁心学的基本思想1297

三、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历史意义1300

第四十七章 中国经学思想1302

第一节 概述1302

第二节 《周易》与先秦经学1303

一、先秦经学的早期阶段1304

二、先秦经学的后期阶段1308

第三节 《周易》与秦汉经学1310

一、秦汉前期经学1310

二、汉代经学1311

第四节 《周易》与魏晋隋唐经学1317

一、魏晋经学1317

二、隋唐经学1318

第五节 《周易》与宋元明清经学1319

一、宋元经学1319

二、明清经学1320

一、经学典籍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主要内容1322

第六节 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意义及《易》学所1322

占地位1322

二、经籍被历代作为教学、科举的标准1323

三、经学被作为朝廷拟定制度的依据1323

四、经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323

五、经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1324

第七节 《易》学在中国经学中的重要作用1325

一、《易》学是中国经学的核心1325

二、《周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经学的价值1326

三、《易》学和经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327

第六篇 中国传统教育·伦理1331

第四十八章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1331

第一节 《周易》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331

一、《周易》思想奠定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1332

二、《周易》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影响1335

三、《周易》教育心理学及其影响1336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1338

一、概述1338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338

三、万世师表——孔子1341

四、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影响1345

第三节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1347

一、《周易》思想对儒学教育的影响1347

二、儒学教育特点及其影响1349

三、儒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1356

一、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概言1358

第一节 《周易》伦理思想及其影响1358

第四十九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1358

二、《周易》伦理思想的特点1360

三、《周易》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364

第二节 《周易》与儒家伦理思想1370

一、儒家伦理思想概言1370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特点1371

三、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精华1373

第三节 儒家伦理思想的反思1380

一、应该如何对待儒家伦理1380

二、儒家思想是中国六千年的传统思想,并非来源1380

于孔子一人1380

三、传统伦理不应全盘抛弃1382

一、老子、道家与孔子、儒家伦理的区别1383

第四节 《老子》伦理观及其影响1383

二、《老子》的伦理特点1384

三、《老子》伦理思想的反思1387

第五节 《老子》与人生哲理1388

一、自然人生观1388

二、淡泊人生观1389

三、出世人生观1392

第七篇 现代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397

第五十章概论1397

第一节 现代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1397

第二节 研究现代思想不能割断历史1399

第三节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国传统文化1400

第一节 现代矛盾法则与《易经》阴阳原理1403

一、《周易》阴阳范畴是矛盾法则的前身1403

第五十一章 现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1403

二、中国传统的矛盾法则1406

三、现代矛盾理论是对中国矛盾法则的升华1410

第二节 现代的发展思想与《周易》变易观1412

一、现代的尚变思想与《周易》变易理论1412

二、现代发展观是对古代变易法则的继承和发展1414

第三节 现代实践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1415

一、现代实践思想产生于中国革命实践1415

二、现代实践思想植根于中国的优秀实践传统1417

三、现代实践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在中国的具体1420

实践1420

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1422

第一节 现代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1422

第五十二章现代思想方法与中国传统思想1422

第二节 现代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与中国传统1423

一、实事求是是现代思想实践理论的精髓1423

二、现代思想方法把实事求是作了辨证唯物主义1424

的升华1424

第三节 现代路线斗争与中国传统思想1425

一、路线错误是思想方法的错误1425

二、现代正确思想方法的来源1427

第五十三章现代战略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429

第一节 现代战略思想概论1429

第二节 现代战略思想与我国传统谋略1430

第三节 我国现代革命的几次伟大战略转移1432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战略转移1433

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转移1433

三、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战略转移1435

第四节 现代全局与局部战略思想与古代传统思想1438

一、整体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1438

二、现代战略思想对传统整体思想的再发展1439

第五十四章现代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441

第一节 求“统一”是中国的传统思想1441

第二节 现代统一战线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1445

和发展1445

第五十五章现代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1450

第一节 现代伦理思想概论1450

第二节 现代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1452

第三节 现代爱国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1454

一、古代诸子与人生价值1458

第四节 现代人生价值观1458

二、现代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1460

三、现代无产阶级人生观1461

第五节 现代全局观点与中国传统思想1463

第六节 现代自力更生思想与中国传统1466

第五十六章现代军事思想与古代传统军事思想1470

第五十七章现代文艺思想与传统文化1470

第一节 现代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470

一、现代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1470

二、现代美学思想1474

三、现代文艺方针1475

第二节 现代文艺思想与传统文艺1476

一、亡国绝鉴1501

第五十八章 中国史鉴1501

第五卷历史卷1501

第八篇史鉴篇1501

下 册1501

二、从政绝鉴1506

三、治国绝鉴1509

第九篇历史人物篇1515

第五十九章 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的十大历史人物1515

一、黄帝1515

二、周公1518

三、秦始皇1523

四、陈胜王1528

五、汉高祖1532

六、汉武帝1536

七、唐太宗1540

八、武则天皇帝1545

九、明太祖朱元璋1550

十、康熙大帝1554

十一、十大政治人物的启示1563

第十篇封建社会启示篇1569

第六十章 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启示1569

第一节 中国封建盛世及其启示1569

一、西周盛世及其启示1569

二、西汉盛世及其启示1573

三、大唐盛世及其启示1577

四、清康乾盛世及其启示1580

五、四大盛世的反思1582

一、中国封建社会衰世分析1586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衰世及其启示1586

二、中国封建社会衰亡的启示1593

三、中国封建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1596

第三节 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及其启示1598

一、西周统一中国及其启示1598

二、秦统一六国及其启示1602

三、隋统一中国及其启示1604

四、北宋统一中国及其启示1606

五、元朝统一中国及其启示1608

六、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启示1610

第四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及其启示1612

一、中国封建社会分裂的原因分析1613

二、中国封建社会分裂的启示1617

第二节 《汉书》1623

一、《汉书》概论1623

第十一篇史籍籍1623

第一节 《史记》1623

第六十一章历史典籍1623

二、《汉书》的主要学术成就1625

三、《汉书》的价值及其影响1631

四、《汉书》精采选段1634

第三节 《资治通鉴》1641

一、《资治通鉴》概论1641

二、《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1642

三、《资治通鉴》的学术价值1644

四、《资治通鉴》的贡献及其影响1645

六、《资治通鉴》史鉴精采选撷1647

五、《资治通鉴》和《史记》的比较1647

第四节 《二十六史》1654

一、《二十六史》概论1654

二、《二十六史》的基本内容及提要1654

三、《二十六史》的学术价值1660

第十二篇 中国古代历史及其启示1665

第六十二章中国古史与重要史籍文献1665

第一节 中国史前概述1665

第二节 中国古代重要史籍文献1666

第三节 《易经》卦爻辞的成书年代1675

第四节 《周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678

一、《周易》的整体统一观与中国史1678

二、《周易》乾元阳刚与中国历史1679

三、《周易》物极必反与中国历史1680

第六十三章 《易经》的历史价值1682

第一节 《周易》提供了研究史前文化的资料1683

一、乾卦记载了古代龙图腾的历史实事1684

二、《周易》提供了原始部落战争的最早史料1684

三、《周易》提供了原始时代社会生活生产史料1685

第二节 《周易》记录了夏商周时代的一些重大史料1687

一、《周易》提供了夏代的一些国家大事1687

二、记录了商代的一些故事1691

三、记载了奴隶受压迫及其反抗1693

四、描述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及民俗1694

五、记载了古代的婚姻习俗1695

六、收载了几次重大灾害1696

——田猎1697

七、《周易》记载了商代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1697

第十三篇 甲骨文、金文与商周1703

历史文化及其启示1703

第六十四章西周甲骨文与西周历史及其启示1703

第一节 西周甲骨文概述1704

第二节 西周甲骨文是对西周大事记的印证1705

一、周文王“翦商”的印证1705

二、“西伯行阴善”的印证1706

三、文王伐商的印证1708

四、武王孟津之会的印证1709

五、牧野之战“倒戈”与“归降”的印证1709

六、周公“东征”的印证1709

一、西周灿烂青铜文化的印证1710

第三节 对西周经济文化的印证1710

二、建都安邦的印证1711

三、西周历法的反映1712

第四节 西周甲骨文对八卦起源的印证1713

第五节 西周甲骨文的启示及其与中国经籍的关系1717

一、西周甲骨文的启示1717

二、甲骨文与中国经籍的关系1717

第六节 西周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枢纽——对西周1719

社会的重新估价1719

一、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1719

枢纽1719

二、西周是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枢纽1721

一、概述1722

反证1722

第七节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对西周社会性质的1722

二、家族所有制是东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流1723

三、“地主—农民”是东周生产关系的主要结构1723

四、亩税制标志着东周封建制度的完成1724

五、佃耕制标志着东周封建社会的成熟1724

六、铁器的使用是东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标志1725

七、结语1726

第八节 西周青铜铭文与古籍的印证关系1726

一、西周青铜器铭文与古籍印证的重大意义1726

二、与《尚书》印证1727

三、与《左传》印证1731

一、西周是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摇篮1732

第九节 甲骨文、青铜铭文与《易》、《书》、《诗》、竹简文对中国古代社会印证的启示1732

二、西周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渊薮1734

第十节 殷商甲骨文与《尚书》的印证1737

一、《尚书》夏、商书与殷商甲骨文的印证1739

二、西周甲骨文与《尚书·周书》的印证1741

第六十五章青铜器铭文与商周历史文化及其启示1744

第一节 青铜器时代1744

一、概述1745

二、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状况1749

三、西周三大重鼎1752

第二节 商周青铜铭文及其历史价值1757

一、商周青铜铭文概述1757

二、商代青铜文化梗概1757

三、西周青铜器铭文1762

第六十六章 西周青铜器铭文印证历史的重大价值1767

第一节 证实西周的社会性质1767

一、土地分封、赏赐交易、抵押的铁证1767

二、土地交易的铁证1774

三、土地抵债的铁证1779

四、私人开垦土地铁证1780

第二节 印证重大历史事迹1781

一、印证“武王克商”、“周公东征”、“营建洛邑”等1782

二、西周奴隶血泪史的印证1791

三、统治阶级权力象征的印证1792

第三节 反映西周灿烂的文化1794

二、印证西周灿烂的礼乐文化1795

一、印证西周精美的工艺文化1795

三、印证西周发达的丝纺织业1796

四、印证悠久的《易经》八卦起源1797

五、青铜铭文印证辉煌的中国文字1797

第四节 反映周代的政治思想1800

一、反映西周的政治思想1800

二、反映东周政治历史与《史纪》等古代文献互为1806

印证1806

三、西周社会黑暗的一面1809

第五节 证实西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枢纽1812

一、西周青铜铭文(金文)对我国文史的枢纽作用1813

二、周礼、乐是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1815

三、西周文化对后世文学文化的巨大影响1824

四、必须重新估价《易》、《诗》、《书》“三书”的枢纽作用1825

一、对西周社会应重新估价1826

第六节 结论与启示1826

二、必须重新估价周公的历史作用1827

第六卷汉字卷1837

第十四篇汉字的起源1837

第六十七章 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1837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概述1837

第二节 八卦与中国汉字1842

一、结绳文化时期1843

二、刻画符号文化时期1844

第三节 河图洛书与中国汉字1847

第四节 太极图与中国汉字1851

第五节 易理与象形字1852

第六节 甲骨文与八卦起源1860

第十五篇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1873

第六十八章 甲骨文、金文与商周文化1873

第一节 商周文化的重大价值1873

第二节 甲骨卜辞与《易经》卜辞1874

第三节 甲骨文的发现及主要研究成就1876

第四节 甲骨文卜辞1878

一、甲骨文卜辞概述1878

二、甲骨文的断代1878

三、西周甲骨文1880

第五节 《易经》卜辞与殷周甲骨文卜辞及周代青铜1882

铭文的印证及其科学意义1882

一、商、周历史大事纪的印证1882

二、西周甲骨文的筮数与《易经》卦符衍化的关系1888

第六十九章 甲骨文、金文对商周社会性质的考证1889

第一节 甲骨文、金鼎铭文及《易》、《书》、《诗》、竹简文对商代社会性质考证的重大历史意义1889

一、商代社会性质考证的重大意义1889

二、考古学家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考证1891

第二节 甲骨文、青铜铭文证实了商代是奴隶制社会1893

的鼎盛时期1893

一、史籍欠缺商周历史1893

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字证实了商代1894

已经是文明度较高的社会1894

三、武官大墓、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及玉器可以推1899

测当时的(武丁时期)生产工具及青铜制作的1899

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1899

四、甲骨文印证出土货贝与殷商经济贸易1904

五、甲骨文印证商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1905

六、甲骨文印证商代已有国家军队和繁华的城市1906

七、甲骨文印证商代阶级对立的尖锐化1907

八、启示1910

第七十章先夏、夏代对商代社会性质的反证1911

第一节 夏代是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11

第二节 关于奴隶制的下限问题1916

第三节 揭露殷商奴隶制社会的黑暗1918

一、卜辞中奴隶反抗、逃亡的记录1918

二、殷墟卜辞中的人殉和人祭情况1919

三、殷商墓葬和坑葬中奴隶的人殉和人祭情况1919

四、考古的判断1920

第四节 商周已经开始了封建制的萌芽1921

1925

第七十一章 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商代社会性质的反1925

第一节 旧石器文化时期1927

一、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时期1927

二、蓝田旧石器文化1927

第二节 新石器文化时期1928

一、仰韶文化新石器1928

二、龙山文化新石器1928

三、二里头文化1930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与私有制起源1931

一、大汶口文化1931

二、大汶口墓的发掘1932

三、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1932

四、大汶口发掘的进一步证实1936

第七十二章 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易》、《书》、《诗》竹简文对周代社会性质考证的重大意义1943

第一节 甲骨文对西周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印证1943

一、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1945

二、西周甲骨文、青铜铭文的提示1945

三、对西周生产关系的印证1949

四、西周的社会经济的印证1952

五、西周发达的农业生产1953

第二节 结论及其论据1954

一、土地交易是西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重要证据1954

二、宗族分封制是西周大封建的特征1956

三、“领主—农奴”是西周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1959

结构1959

四、庄园制度是西周封建经济结构的特征1960

五、赋役是西周封建剥削方式的标志1962

六、西周晚期很可能是青铜、铁器并用的时代1963

第十六篇 甲骨文的重大价值1967

第七十三章 甲骨文印证历史的重大价值1967

第一节 证实中国古代文化是卜辞文化1967

第二节 印证商、周的重大历史事记1968

一、殷商已存在封建分封制1968

二、诸妇之封1969

三、诸子之封1970

四、功臣之封1970

五、方国之封1970

第三节 印证《易经》卜辞的价值1972

一、印证商周历史大事记1973

二、印证商周奴隶血泪史1973

三、印证商周社会经济1974

第七十四章殷墟甲骨文中的科学成就及医学成就1977

第七十五章汉字与文学艺术1977

第一节 概说1977

第二节 汉字与诗、词、对联艺术1978

一、汉字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1978

二、汉字与文学的叠字艺术1980

三、汉字与对联艺术1982

第七十六章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地域、民族价值1989

一、甲骨文中的地域价值1989

二、甲骨文、金文中的族邦1990

第七十七章 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与八卦起源1992

第一节 从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看八卦的起源1992

第二节 从古代卜筮源流看八卦起源1994

第三节 从古代图腾族徽看八卦起源1997

第四节 甲骨文、青铜铭文对八卦起源的证实1999

一、从甲骨文、青铜铭文看易卦的原始形态1999

二、张政烺的发现——八卦起源的证实2001

第五节 金文、甲骨文中易卦早期形态典型列举2004

第六节 八卦起源的启示2005

第七十八章 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文字的演变2007

一、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早期阶段2007

二、中国文字的“六书”特征2008

三、甲骨文与金文一脉相承2012

四、甲骨文是中国书法之祖2013

附:常见甲骨文、青铜铭文辨识2025

一、孔子传略2057

第七十九章孔子及其《易传》2057

第十七篇 十大易学家2057

第七卷易学卷2057

二、孔子对《易》学的巨大贡献2058

三、孔子著《易传》2063

四、孔子开创《周易》义理派的先声2070

第八十章子夏及其《子夏易传》2072

一、子夏传略2072

二、子夏对易学的贡献及产生的影响2073

三、子夏的地位及其评价2077

第八十一章京房及其《京氏易传》2078

一、京房传略2078

二、京氏易学对《易》学的主要贡献2079

三、京房及其《京氏易传》的地位及影响2091

一、郑玄传略2093

第八十二章郑玄及其《易纬注》2093

二、郑玄对易学的贡献2094

三、郑玄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影响2099

第八十三章王弼及《周易注》2101

一、王弼传略2101

二、王弼学术思想及其对易学的贡献2101

三、王弼在易学史的地位及影响2108

第八十四章孔颖达及其《周易正义》2110

一、孔颖达传略2110

二、对《周易》阴阳理论作了杰出的发挥,有力2110

地促进了易理的发展2110

三、继承了《易传》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优势,2114

促进了《周易》的全面发展2114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115

四、提出“易道周备,无所不尽”,扩大了易学2115

五、孔颖达在易学中的地位及贡献2116

第八十五章周敦颐及其《太极图说》、《易通》2118

一、周敦颐传略2118

二、周敦颐太极图的理论2119

三、《太极图说》的来源2124

四、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价值及影响2126

五、周敦颐在易学史中的地位及评价2127

六、周敦颐《易通》对易学的发展2128

第八十六章程颐及其《伊川易传》2131

一、程颐传略2131

二、程颐易学思想及其对易学的贡献2132

三、程颐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影响2137

一、朱熹传略2139

第八十七章朱熹及其《周易本义》2139

二、朱熹对易学的贡献2140

三、朱熹在易学的地位及其影响2149

第八十八章 王夫之及其《周易外传》2151

一、王夫之传略2151

二、王夫之对易学的杰出贡献2152

三、王夫之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161

第十八篇历代易学家及其代表著作2167

第八十九章子思及其《易传》2167

一、子思传略2167

二、子思与《易传》2167

二、孟喜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2170

第九十章孟喜及其《周易孟喜章句》2170

一、孟喜传略2170

三、孟喜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175

第九十一章费直与《费氏易注》2177

一、费直传略2177

二、费直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2178

三、费直学术思想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179

第九十二章扬雄及其《太玄》2182

一、扬雄传略2182

二、扬雄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2183

三、扬雄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影响2189

第九十三章马融及《马氏周易注》2191

一、马融传略2191

二、马融对易学的主要贡献2192

三、马融在易学史的地位及其影响2194

第九十四章荀爽及其《周易荀氏注》2196

一、荀爽传略2196

二、荀爽对《易》学术思想的主要贡献2197

三、荀爽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199

第九十五章魏伯阳及其《周易参同契》2201

一、魏伯阳传略2201

二、魏伯阳在易学术思想上的贡献2202

三、魏伯阳在易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211

第九十六章虞翻及其《虞翻周易注》2213

一、虞翻传略2213

二、虞翻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2214

三、虞翻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218

第九十七章韩康伯及其《周易系辞注》2220

一、韩康伯传略2220

二、韩康伯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2220

三、韩康伯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222

第九十八章一行及其《卦义》2224

一、一行传略2224

二、一行对易学的主要贡献2225

三、一行对易学的影响2229

第九十九章李鼎祚及其《周易集解》2231

一、李鼎祚传略2231

二、李鼎祚在易学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2231

三、李鼎祚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233

二、陈抟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2236

第一百章陈抟及其《无极图》2236

一、陈抟传略2236

第一百零一章刘牧及其《易数钩隐图》2247

一、刘牧传略2247

二、刘牧对《周易》学术思想的贡献2247

三、刘牧在易学史的地位及其影响2253

第一百零二章邵雍及其《皇极经世》2255

一、邵雍传略2255

二、邵雍对易学的贡献2255

三、邵雍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263

第一百零三章张载及其《横渠易说》2265

一、张载传略2265

二、张载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2266

三、张载的易学成就及其影响2271

第一百零四章李光地及其《周易折中》2273

一、李光地传略2273

二、李光地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2274

三、李光地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277

第一百零五章 惠栋及其《易汉学》2280

一、惠栋传略2280

二、惠栋对易学学术思想的主要贡献2280

三、惠栋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2283

第十九篇历代重要《易》著2287

第一百零六章历代重要《易》著选评2287

第一节 《易纬》2287

一、《易纬》概略2287

二、《易纬》对易学的主要贡献2288

三、评按2299

第二节 《经典释文·周易》一卷2300

一、《经典释文》概略2300

二、《经典释文·周易》一卷对《周易》学术的2301

贡献2301

三、评按2304

第三节 《易童子问》2304

一、《易童子问》概略2304

二、《易童子问》对易学的贡献2305

三、评按2307

第四节 《汉上易传》2309

一、《汉上易传》概略2309

二、《汉上易传》的主要学术贡献2310

三、评按2311

第五节 《易璇玑》2312

一、《易璇玑》概略2312

二、《易璇玑》对易学的主要贡献2313

三、评按2317

第六节 《朱文公易说》2317

一、《朱文公易说》概略2318

二、《朱文公易说》对易学的贡献2318

三、评按2323

第七节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2324

一、《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概略2324

二、《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主要学术价值2324

三、评按2328

一、《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概略2329

第八节 《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2329

的贡献2330

二、《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对易学学术思想2330

三、评按2332

第九节 《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易类》2332

一、《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易类》概略2332

二、《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易类》学术价值2334

三、评按2334

第十节 《通志堂经解·易类》2334

一、《通志堂经解·易类》概略2334

二、评按2335

第十一节 《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2336

一、《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概略2336

贡献2337

二、《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对易的学术2337

三、评按2338

第十二节 《经学通论·易经》2339

一、《经学通论·易经》概略2339

二、《经学通论·易经》学术贡献2339

三、评按2342

第八卷儒家卷2345

第一百零七章 《周易》与中国儒学的重大关系2345

第一节 《周易》是儒学的宗典2345

第二节 易儒相通的焦点2347

一、政治观相通2347

二、哲理观相通2350

三、伦理观相通2360

第三节 启示2363

一、儒易伦理相通的启示2363

二、儒易哲理相通的启示2363

第一百零八章儒学基本思想体系2366

第一节概论2366

一、儒家是中国历代的重要思想学派2367

二、儒学、经学与孔学2367

第二节 仁是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2368

一、仁是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析2368

二、孔子对仁道的创立2369

三、儒家对仁道的发展2370

二、礼概念及孔子创礼2372

一、礼是儒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372

第三节 礼是儒家文明文化的象征2372

三、儒家礼制的发展2373

第四节 孝是儒学之本2375

一、孝的内涵2375

二、孝道的发展2376

三、儒学孝道的影响2377

第五节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圭臬2377

一、中庸概念2377

二、中庸之道的发展2378

三、中庸是儒学思想体系的中坚2380

四、中庸之道是儒学的重要哲理2382

五、中庸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383

第一节概述2384

第一百零九章儒学发展史及其影响2384

第二节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及其影响2385

一、儒家思想产生的先驱2386

二、从周公到孔子2387

三、孔子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思想2387

第三节 孔子弟子对儒家学派的传播及发展2390

一、《易传》的诞生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伟大2390

贡献2390

二、子思作《中庸》对儒学的重大补充2391

三、《中庸》对儒学的影响2393

第四节 孟子中兴儒学2393

一、概述2393

二、孟子对儒学学术思想的贡献2394

三、孟子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397

第五节 董仲舒对儒学成为正统起到了重大作用2398

一、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为儒家成为正统起2399

到了重大的作用2399

二、董仲舒高举《春秋公羊传》,为弘扬儒家大一2399

统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2399

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为儒家伦理纲常的2400

政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400

四、董仲舒对经学大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401

第六节 宋代朱熹儒学的鼎盛作用2402

一、朱熹把儒家“三纲五常”纳入天理的高度2403

会中后期的高峰2404

三、朱熹把儒学理学化,从而把儒学推向了封建社2404

实的基础2404

二、朱熹把《四书》经典化,为儒家理论奠定了坚2404

第七节 明清代儒学的兴衰2405

一、明清儒学的高度哲理化2406

二、清代儒学的极度经学化2407

三、明清儒学的纲常名教极端化2408

第一百一十章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2409

第一节 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主流地位2410

第二节 关于儒家传统伦理的继承问题2410

一、儒家伦理的普遍意义2410

二、儒家“大一统”的优势2411

三、儒家思想的价值2414

第一节 概述2416

第一百一十一章易学、儒家与东方及世界文化2416

第二节 易学儒家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影响2417

一、易、儒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2417

二、易、儒文化在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2423

三、易、儒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2424

四、易、儒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及其影响2426

第三节 易、儒文化在欧美的传播及其影响2426

一、易、儒首传意大利、法国2426

二、易、儒在德国、英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428

三、易、儒家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429

四、易学、儒学在北欧的传播及其影响2431

五、易学儒家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431

第四节 易学儒家思想在世界传播的启示2432

一、儒家与东南亚企业精神的启示2432

二、孔子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的启示2435

第九卷道家卷2441

第一百一十二章道家及其学术思想体系2441

第一节 概论2441

第二节 道家的学术思想体系2442

一、“道”是道家的学术体系核心2442

二、老子“有无”观与庄子相对主义2449

三、道家无为观2450

四、庄子“无己”、“无待”无为观2451

五、道家精气学说自然观2452

第三节 如何评价道家245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周易》与道家文化2455

第一节 易道相通2455

一、道教的“道”2457

二、道教的神仙思想2458

第二节 《周易》与道家内丹修炼2459

一、《周易》性命观与道家“性命双修”2460

二、《周易》与道家返还理论2464

三、《周易》与道家内炼火候2465

第三节 道源于易2466

一、易道关系的核心是易道相通,道源于易2466

二、《老子》与《周易》2467

三、《周易》与道家理论的渊源2472

第四节 易道关系的重大启示2473

一、宇宙本源的认识对世界观的重大影响2474

二、矛盾转化条件的认识对人生观的重大意义2474

三、辨证的否定观对人生哲理的重大影响2474

一、道丹性命双修2476

第一百一十四章道家内丹修炼基本理论2476

第一节 道家内丹修炼基本理论2476

二、道家内丹返还理论2478

三、修炼精气神理论2481

第二节 道家内丹功法2481

第三节 《周易参同契》与内丹修炼2483

第四节 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术2484

第一百一十五章道家内丹修炼基本功法2486

一、安炉置鼎2486

二、筑基炼己2487

三、生药采药2488

四、大小周天2490

五、玄关一窍2492

六、文武火候2493

七、正活子时2495

八、观景内照2496

九、闯关过桥2497

十、抱元守2498

十一、结丹成胎2499

十二、女金丹修2500

十三、阴阳双修2502

第一百一十六章 《正统道藏》与养生2504

第一节 《道藏》养生书籍中的摄生观2504

一、《道藏》食养观2504

二、《道藏》神养观2506

一、食气功2508

三、《道藏》形养观2508

第二节 《道藏》记载的气功原理及方法2508

二、吞津功2509

三、吐纳功与胎息功2510

第三节 《道藏》有关房中术的论述2512

第一百一十七章道家名著及其主要修炼功法2515

第一节 《太平经》2515

一、概述2516

二、《太平经》的基本思想2516

三、《太平经》的修炼精粹2520

第二节 《黄帝阴符经》基本理论2523

一、概述2523

二、《黄帝阴符经》的基本思想2524

三、《黄帝阴符经》的内丹理论2528

第三节 《抱朴子内篇》2531

一、概述2532

二、《抱朴子》的神仙思想2532

三、《抱朴子》的修炼特色2536

四、《抱朴子》及其金丹2538

第四节 《灵宝毕法》及其内丹理论2540

一、概述2540

二、《灵宝毕法》的主要炼丹理论2541

第五节 《无极图》2545

一、概述2546

二、《无极图》的思想分析2546

三、《无极图》的启示2554

第六节 《悟真篇》及其基本思想2554

二、《悟真篇》的基本思想2555

一、概述2555

三、张紫阳《悟真篇》内丹精神2565

第七节 《慧命经》及其内丹理论2568

一、概述2568

二、《慧命经》的内丹理论2569

第八节 《金仙论证》的内丹理论2573

一、概述2573

二、《金仙论证》的内丹精华2573

第九节 《性命圭旨》及其基本理论2578

一、概述2578

二、《性命圭旨》的内丹理论及其启示2578

三、《性命圭旨》内丹修炼精2586

第十节 《天仙正理》及其内丹修炼2589

二、《天仙正理》的基本思想2590

一、概述2590

三、《天仙正理》炼药诀要2593

第十一节 《仙佛合宗》2594

一、概述2595

二、《仙佛合宗》的基本思想2595

三、《仙佛合宗》的炼神精粹2598

第一百一十八章道咒2602

第一节 概述2602

第二节 道咒、道符及道抉2603

第三节 道咒的启示2607

一、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相通应2611

第一节 概述2611

第一百一十九章 《周易》与佛教文化的重大关系2611

第十卷佛家卷2611

二、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础2612

三、佛教在中国立足的社会根源2614

第二节 佛易关系2616

一、佛学的传入和发展2616

二、禅宗与魏晋玄学2618

三、禅宗与宋明新儒学2620

四、佛教与儒易矛盾的焦点2621

五、密宗和易道关系2623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三大宗派2623

一、唯识宗2624

二、禅宗2624

三、密宗及藏传佛教2625

四、藏传佛教2626

第一百二十章佛教概论2629

第一节 概述2630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文化2630

一、概述2633

二、佛学与哲学2633

三、佛学对心理、伦理的影响2636

四、佛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2636

第三节 佛学的派系2638

一、概述2638

二、佛教各宗的主要思想2638

第一百二十一章佛教基本理论及思想体系2641

一、空观含义2642

第一节 佛学的“空”观思想2642

二、空宗的理论基础2643

三、空、有宗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体系2645

第二节 佛学悲苦观思想2646

一、悲苦观含义2646

二、佛家修佛的目的及其苦度2647

三、佛家悲苦观的现代意义2649

第三节 佛学唯识理论2650

一、唯识论的主要思想2650

二、阿赖耶识种子说的主要理论2650

三、唯识论在佛学中的意义2651

一、佛学业力理论含义2652

第四节 佛学业力轮回理论2652

二、佛学业力理论的哲学价值及社会意义2653

第五节 佛学缘起理论2655

一、缘起理论含义2655

二、佛学各种缘起理论及其主要思想2655

三、佛学缘起理论的意义2658

第六节 佛学禅理论2659

一、禅含义2659

二、禅理论及其修禅2660

三、禅理论在佛学中的意义2663

第七节 佛学戒、定、慧基本内容2663

一、戒、定、慧基本含义2663

二、戒、定、慧在佛学中的意义2665

第一节 禅与禅宗2668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中国禅宗2668

第二节 禅定与坐禅2670

一、禅定2670

二、坐禅2671

第三节 中国禅宗概述2673

第四节 南禅与北禅2676

第五节 中国禅的基本理论2680

一、空手把锄头2680

二、自在自然2682

三、自性自度2683

四、禅的物我观2684

五、禅的无住观2685

六、禅的刹那观2686

七、禅的疑悟观2688

八、禅的自力观2689

第六节 禅宗兴衰的启示2690

一、禅宗大兴的缘由2690

二、禅宗衰落的缘由2692

三、启示2692

第一百二十三章禅与中国文化2694

第一节 禅对思维的启示2695

第二节 禅与科学艺术2698

第三节 禅对中国文学的启示2701

第四节 禅对医学的启示2704

一、大胆的超越2705

第五节 禅对教育学的启示2705

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2706

三、单刀直入2707

第六节 禅对宋明心理学的影响2708

一、宋明时期心学概述2708

二、禅心性与宋明心学的关系2709

第一百二十四章藏密2712

第一节 藏密概述2712

第二节 藏密修持法概述2714

一、“三密加持”是密宗特有的修持方法2714

二、四瑜伽法(大手印)为密教修持的主要阶段2716

第三节 藏密三密2716

一、印密2716

二、咒密2718

三、心密2719

第四节 藏密心密三观2720

一、本尊观2720

二、藏密字轮观2721

三、藏密数息观2722

第五节 佛家修持的健身优势及其重要启示2726

一、“身心解脱”的启示2726

二、“入我我入”的启示2727

三、“即身成佛”的启示2728

第一百二十五章 《心经》精义2731

第一节 《心经》概述2731

第二节 《心经》的基本思想及注释2732

一、主要观点2732

二、其余理论2736

第三节 结语2739

一、显经提要2740

二、密经提要2741

第一百二十六章 《金刚经》精义2743

第一节 《金刚经》概述2743

第二节 《金刚经》基本思想2744

一、断相疑2744

二、断心疑2747

三、断法疑2749

四、断性疑2750

五、断色疑2751

第三节 结语2752

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2752

六、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752

第一百二十七章 《坛经》精义2755

第一节 概述2755

第二节 《坛经》的基本思想2756

一、《坛经》的空观2756

二、《坛经》的心性观2758

三、《坛经》的“不立文字”观2759

四、《坛经》顿渐皆立观2762

五、《坛经》平常心观2764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国四大著名佛学大师2767

第一节 玄奘2767

一、玄奘生平及主要活动2767

二、主要学术思想2770

三、玄奘对佛学的贡献及其影响2772

第二节 宗喀巴2773

一、宗喀巴生平及主要活动2774

二、学术思想2775

三、贡献及其影响2776

第三节 慧远2777

一、慧远生平及主要活动2777

二、主要信仰2778

三、对佛学的贡献及其影响2781

第四节 慧能2782

一、慧能生平及主要活动2783

二、学术思想2784

三、慧能对佛学的贡献2787

一、咒2789

第一百二十九章佛咒2789

第一节 咒、密语及真言2789

二、密语2790

三、真言2791

第二节 佛咒的分类2791

第三节 佛咒的作用2793

一、祈愿咒2793

二、消灾2796

三、降伏2797

第四节 佛咒的启示2797

一、佛咒对中国文化的启示2797

二、佛咒对心理学的启示2798

三、佛咒与医学2799

一、《诸佛心陀罗尼经》2800

第五节 《大藏经》咒经选列2800

二、六字大陀罗尼咒经2801

三、《拔济苦难陀罗尼经》2803

四、《佛说拔除罪障咒王经》2803

五、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2804

六、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2804

七、华严经心陀罗尼2805

八、佛说六字神咒王经2806

九、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2806

十、《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2807

十二、《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2808

十一、大轮金刚陀罗尼心真言2808

第十一卷艺术卷2817

第二十篇 中国古典艺术2817

第一百三十章 中国古典美术2817

第一节 《周易》美学与中国美术2817

一、《周易》阴阳刚柔原理与中国绘画2817

二、《周易》阴阳虚实原理与中国绘画2821

三、《周易》动静观与中国绘画2823

四、《周易》象形魂与美术线条美2825

第二节 中国古典绘画艺术2827

一、形似神似2827

二、气韵2829

三、意境2831

一、晋优顾恺之与画论三篇2832

第三节 历代论画名著选析举隅2832

二、谢赫与《古画品录》2833

三、荆浩与《笔法记》2835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国古典音乐艺术2839

第一节 中国音乐艺术概论2839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源泉2839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2840

三、古代音乐美学与《易》理2842

第二节 音乐社会学2849

一、音乐是文化交流的先躯2850

二、音乐心理学2851

第三节 中国民族音乐及其艺术魅力2853

三、我国十大著名乐曲2853

一、少数民族音乐和艺术魅力对中原音乐的影响2854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色2855

第四节 《论语》的音乐思想2858

一、开创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评论的先河2858

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2859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国书法艺术2863

第一节概述2863

第二节 历代书法特点2863

第三节 中国书法种类2866

一、篆书2866

二、隶书2867

三、楷书2867

第四节 易法与笔法2868

一、易理圆道与方圆运笔2868

五、行书2868

四、草书2868

二、易理与刚柔书道2871

三、易理与虚实笔风2873

第五节 易理与带功书法2874

第二十一篇敦煌艺术2897

第一百三十三章敦煌艺术2897

第一节 敦煌壁画艺术2898

一、敦煌壁画概述2898

二、敦煌壁画艺术特色2898

第二节 敦煌音乐艺术2901

一、敦煌音乐是敦煌艺术中的一颗明珠2901

二、敦煌乐画启示2903

三、敦煌歌词2905

第三节 敦煌雕塑艺术2906

一、敦煌雕塑概述2906

二、敦煌彩雕的艺术特色2907

三、敦煌艺术的启示2909

第四节 敦煌舞谱2910

第二十二篇 《乐记》2917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国古代音乐典籍2917

第一节 《乐记》2917

一、概述2917

二、《乐记》与《易经》2918

三、《乐记》的音乐理论2924

四、《乐记》音乐思想2927

五、《乐记》的艺术价值2930

一、倡举“礼乐”2932

第二节 《史记·乐书》的音乐思想2932

二、强调“节乐”2933

三、重视“正乐”2933

第三节 阮籍《乐论》2934

一、刑教一体,礼、乐外内2934

二、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2935

附:《周易》原文精析2939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易经》原文精析2939

第一节 乾卦乾下乾上2939

第二节 坤卦 坤下坤上2947

第三节 屯卦 震下坎上2956

第四节 复卦 震下坤上2959

第五节 姤卦 巽下乾上2961

第六节 泰卦 乾下坤上2962

第七节 否卦 坤下乾上2965

第八节 咸卦 艮下兑上2967

第九节 恒卦 巽下震上2968

第十节 损卦 兑下艮上2969

第十一节 益卦 震下巽上2971

第十二节 既济卦 离下坎上2973

第十三节 未济卦 坎下离上2974

第十四节 坎卦 坎下坎上2975

第十五节 离卦 离下离上2977

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传》原文精析2979

第一节 《易·系辞上》原文选析2979

第二节 《易·系辞下》原文选析2984

第三节 《易·说卦》原文选析2987

第四节 《易·序卦》、《易·杂卦》原文选析2989

1999《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力著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1995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
1995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明五千年( PDF版)
中华文明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宇枫传媒公司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
沈阳:辽海出版社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
沈阳:辽海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下(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下
199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下(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下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  下(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 下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下(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下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文明五千年(1993 PDF版)
中华文明五千年
1993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文化五千年  明清卷(1996 PDF版)
中华文化五千年 明清卷
1996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华文化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1996 PDF版)
中华文化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
1996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华文化五千年  近代卷(1996 PDF版)
中华文化五千年 近代卷
1996 北京: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