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上》求取 ⇩

绪论1

上编: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史论2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生态文化21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生态文化13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文化275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文化332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生态文化403

第六章 明代的生态文化572

第七章 清代的生态文化644

下编: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专论695

第八章 中华五千年生态环境概论695

第九章 中国历代气候与生态文化800

第十章 中国古代土壤与生态文化878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生物资源与生态文化963

第十二章 中国历代治水与生态文化1033

第十三章 中国历代矿产与生态文化1063

第十四章 中国历代灾害与生态文化1183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生态旅游文化1244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1372

余论:从生态文化视野看当代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1415

主要参考文献1435

后记1469

一、生态与文化的关系1

(一)存在决定意识,生态决定文化2

(二)文化对生态环境有反作用3

(三)生态环境总是不断地回报人类文化4

(四)文化是生态环境变迁的见证4

二、生态文化学5

(一)生态文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5

(二)生态文化学的任务6

(三)生态文化学的研究方法7

三、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7

四、生态与文明兴衰14

上编: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史论2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生态文化21

一、史前时代的生态与文化21

(一)史前的生态环境22

(二)考古所见史前生态与文化26

(三)三皇时代的生态与文化30

(四)水域孕育了中华多元文化35

二、夏商周时代的生态与文化38

(一)洪水时代与夏朝的建立39

(二)商朝的生态与文化46

(三)西周的生态与文化51

(四)春秋战国的生态与文化65

(五)三代区域生态与文化78

三、先秦的环境保护与改造85

(一)环保法令85

(二)环保举措90

(三)对环境的改造91

四、先民对生态知识的求索95

(一)巫术感应与生态95

(二)神话传说与生态知识的积累97

(三)先秦典籍与生态知识总结101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生态文化136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137

(一)秦汉时期的气候环境138

(二)秦汉时期的地貌与植被147

(三)秦汉时期的水文状况154

二、秦汉政治文化与生态158

(一)秦汉政权的兴衰和政区的划分与生态159

(二)政府政策、举措与生态164

(三)有关生态的法律183

(四)战争与生态193

三、秦汉经济文化与生态200

(一)经济区域的划分201

(二)农业经济与生态202

(三)畜牧业经济与生态206

(四)林业经济与生态210

(五)手工业生产与生态217

(六)水利与生态220

(七)灾荒与赈灾226

四、秦汉民俗与生态229

(一)北方生态与游牧民俗232

(二)关中生态与民俗238

(三)山东生态与民俗241

(四)巴蜀生态与民俗244

(五)楚越生态与民俗246

五、秦汉学术与生态250

(一)生态思想251

(二)人才分布与生态26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文化275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275

(一)疆域与政区275

(二)人口与文化变迁276

(三)灾害与文献279

二、三国生态与文化285

(一)魏:残破与恢复285

(二)蜀:开发与治理289

(三)吴:归化与发展290

三、两晋生态与文化294

(一)由生态引起的社会动荡295

(二)对生态环境的改造298

(三)人们对生态的认识301

四、南朝生态与文化305

(一)宋人性爱山水305

(二)齐帝有明有昏308

(三)梁朝灾情频繁309

(四)陈霸先恤灾312

(五)南朝人的自然观313

五、北朝生态与文化317

(一)十六国的骚动与局部兴盛317

(二)北魏迁都求发展321

(三)北齐北周对生态的举措33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文化332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332

(一)疆域的变迁332

(二)气候的变迁334

(三)水文的变迁337

(四)植被的变迁342

二、生态与政治文化345

(一)生态对政权兴衰的影响345

(二)诏令法律349

(三)政府的举措353

(四)战争360

三、生态与经济文化365

(一)生态与自然经济区365

(二)人口增减和人口思想372

(三)城邑380

(四)赈灾387

(五)环境改造391

四、生态文献与思想392

(一)生态文献392

(二)《隋书》、《旧唐书》之《五行志》中的生态观395

(三)朝野上下的生态观397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生态文化403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403

(一)疆域与政区403

(二)“骨架”与“脉络”411

(三)生态要素的排列组合423

二、生态与政治文化436

(一)第三次南北对峙437

(二)南下的“寒潮”450

(三)“大地微微暖气吹”461

三、生态与经济文化472

(一)地域差异与区域经济473

(二)经济文化重心区的标志488

(三)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489

(四)传统文化重心区的南移511

(五)经济文化重心转移的原因518

(六)生态与人口528

(七)灾害与赈灾545

四、生态保护553

(一)生态保护思想553

(二)生态保护举措561

第六章 明代的生态文化572

一、生态的基本情况572

(一)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572

(二)江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574

(三)沙漠化进度加快575

(四)湖泊资源衰减577

(五)野生动物明显减少579

(六)灾荒发生频繁580

二、生态与政治582

(一)对生态带来负面效应的政策582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律令593

(三)相应官署机构的设立603

(四)地方禁规和民约605

三、生态与经济607

(一)朝廷对森林的掠夺式采伐607

(二)作物商品化迅速发展的影响610

(三)玉米和甘薯引入推广的利弊612

(四)手工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613

(五)木材商业之兴及其副作用615

四、生态思想和生态科技617

(一)生态环境思想617

(二)生态农业的初始622

(三)方方面面的生态科技625

(四)重要的生态科技典籍632

第七章 清代的生态文化644

一、疆域与灾害644

(一)疆域与行政区划管理644

(二)频繁的灾害647

(三)人多地少的危机658

二、社会对生态的反应663

(一)统治者对生态及环保的态度663

(二)有识之士对生态的关注675

(三)乡规民约与环境保护680

(四)灾情引起社会动荡682

三、生态思想与文献685

(一)有关天、地、人的思想685

(二)生态文献690

1999《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玉德 199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1995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
1995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明五千年( PDF版)
中华文明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宇枫传媒公司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
沈阳:辽海出版社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
沈阳:辽海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下(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下
199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下(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下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文明五千年(1993 PDF版)
中华文明五千年
1993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百年  中华五千年(1997 PDF版)
中华百年 中华五千年
1997 北京:红旗出版社
中华文化五千年  明清卷(1996 PDF版)
中华文化五千年 明清卷
1996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华文化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1996 PDF版)
中华文化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
1996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华文化五千年  近代卷(1996 PDF版)
中华文化五千年 近代卷
1996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1995 PDF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
1995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