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求取 ⇩

第一章中国中医独特诊断渊源与发展3

第一节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渊源3

第二节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兴起4

第三节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发展8

第二章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特色15

第一节整体为本察外审内15

第二节四诊并重诸法合参17

第三节突出辨证掌握标本19

第四节诊无创伤预测未病21

第三章中国中医独特诊断的内容与研究23

第一节独特诊断的主要内容23

第二节独特诊断的近代研究25

第四章人形体质诊31

第一节望体质诊病法31

一、体质阴阳分类31

二、体质五行分类33

三、人之勇怯分类35

第二节望神知病36

第三节望形态诊病法38

第五章头面目鼻耳诊41

第一节望头发诊病法41

一、观察头发的色泽42

二、观察头发的形态43

三、头发生长障碍44

四、望发之状态与疾病之预后45

五、望眉毛46

六、望胡须47

第二节望颜面诊病法47

一、望面色诊病法50

1.面部色诊的要点50

2.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51

3.面部色诊的注意点52

4.五色主病52

二、望面容诊病法55

1.面部外形的变化55

2.面部感觉的异常56

三、望颜面诊病法临床研究介绍57

第三节观目诊病法58

一、目与经络的关系58

二、目与脏腑的关系59

三、目与气、血、精、液、神的关系59

四、目诊与五轮八廓学说60

五、现代医学对目诊理论的研究62

六、目诊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62

七、目诊法的临床应用63

1.望目神63

2.望目色63

3.望目形65

4.望目态67

5.目的功能异常69

6.目的感觉异常70

7.五轮八廓学说的临床运用70

8.目诊研究选录72

八、常见疾病在目部的表现73

第四节望鼻诊病法75

一、五色主病76

二、形态变化77

三、鼻功能及感觉异常78

四、望小儿山根诊病法79

第五节观耳诊病法80

一、耳诊法原理81

二、耳诊法的临床应用83

1.色泽变化83

2.形态变化83

3.耳道分泌物84

4.耳的功能和感觉异常84

5.耳穴诊断法85

6.耳廓与寿年的关系90

7.望耳诊伤91

第六章舌诊92

第一节舌诊的临床意义95

第二节舌诊方法及注意点96

第三节望舌质诊病法99

一、舌色99

二、舌形102

三、舌态105

第四节望舌苔诊病法107

一、苔质107

二、苔色111

第五节危重病舌诊法124

第六节望舌底诊病法125

第七节舌的味觉和感觉异常126

一、口淡127

二、口苦127

三、口甜127

四、口酸127

五、口涩127

六、口咸127

七、口腻127

八、口麻127

九、灼热疼痛128

第八节临床各类疾病的舌象研究128

一、急性心肌梗死128

二、肺源性心脏病128

三、脑血管疾病129

四、高血压病129

五、肝炎与肝硬化129

六、胃病129

七、肿瘤130

八、大面积烧伤130

第七章口、齿、人中、咽喉诊131

第一节望口唇诊病法131

一、口唇诊法的临床应用132

1.正常口唇132

2.唇色异常132

3.外形异常133

4.动态异常135

二、望唇系带诊病法136

三、望下唇粘膜诊病法136

第二节望齿龈诊病法137

一、望齿诊病法138

1.色泽异常138

2.外形异常138

3.动态异常139

4.感觉异常139

5.望齿以候生死之法140

6.齿形与人的气质140

二、望龈诊病法140

第三节望人中诊病法142

1.色泽异常143

2.形态异常144

3.感觉异常145

4.人中形态与妇女月经的关系146

5.人中形态与孕期妇人的关系146

6.人中长短与“膀胱子处”病变的联系146

第四节望咽喉诊病法147

一、原理147

二、方法148

三、咽喉的正常色泽形态148

四、咽喉的异常色泽形态148

第八章颈项及胸背分部诊153

第一节望颈项诊病法153

一、颈项外形异常的临床意义154

1.瘿病154

2.瘰疬155

3.失荣157

4.颈痈157

5.锁喉痈158

6.脑疽158

7.偏脑疽158

8.天柱疽158

9.百脉疽159

10.发际疮159

11.石疽159

12.钮扣风159

13.颈部血脉怒张159

二、颈项部动态异常159

1.项强159

2.斜颈160

3.颈软160

4颈动不止161

5.颈项痛161

第二节望胸背诊病法161

一、胸部161

(一)胸部的异常形态162

1桶状胸162

2.扁平胸162

3.漏斗胸162

4.鸡胸163

5.佝偻病串珠163

6.两侧胸部不对称163

(二)呼吸的异常运动163

1.息微数163

2.息摇肩164

3.呼吸动摇振振164

4.吸远164

5.呼吸运动不对称164

6.呼吸时快时慢,时深时浅164

(三)虚里的异常搏动164

(四)乳房的异常色泽及形态165

1.女子乳房增大165

2.女子乳头黧黑165

3.乳发165

4.乳头破碎165

5.乳溢165

6.乳漏166

7.乳岩166

二、背部166

(一)原理166

(二)望背部诊的方法166

(三)背部的正常形态及活动167

(四)背部的异常形态167

(五)背部的异常活动168

第九章脐及二阴诊169

第一节望脐诊病法169

一、脐血170

二、脐湿170

三、脐疮(痈)170

四、脐突171

五、脐陷171

第二节望二阴诊病法171

一、阴毛过少与脱落172

二、阴毛过多172

三、隐睾172

四、睾丸肿大172

五、睪丸过小172

六、阴囊松弛或伴有色淡173

七、阴囊紧缩或伴皱黑173

八、阴囊肿大173

九、阴囊斑疹173

十、阴囊肿溃174

十一、阴茎过小174

十二、阴茎纵长174

十三、阴茎肿胀溃疡174

十四、女阴肿物175

十五、女阴溃疡175

十六、女阴湿疹175

十七、女阴白斑176

十八、阴挺下脱176

十九、肛门脱出176

二十、肛门裂损176

二十一、肛门痔核177

二十二、肛周肿疡177

二十三、肛门瘘管177

第十章排出物诊178

第一节察粪诊病法179

一、颜色和气味异常179

二、大便次数异常180

三、大便性质异常181

四、排便时感觉异常183

第二节察尿诊病法184

一、颜色和气味异常185

二、尿量增多185

三、小便失控186

四、小便混浊187

五、小便不利187

六、小便疼痛188

七、血尿189

八、尿液检查与肿瘤诊断189

九、尿中沉渣190

第三节察痰诊病法190

第十一章手诊193

第一节望手形、手态诊病法193

一、手形193

1.鳍形手193

2.爪形手193

3.扇形手194

4.蜘蛛手194

5.铲形手194

6.愚形手194

二、手态195

1.震颤手195

2.拘急手195

第二节望手色泽诊病法196

一、颜色主病196

二、人体脏腑器官在掌指面上的投影区196

三、掌色与疾病198

第三节望指纹诊病法198

一、指纹的类型、数目199

二、手指关节褶纹类型203

(一)褶纹主病203

(二)指色主病203

1.小儿指纹络脉203

2.中指第三指节204

第四节望掌纹诊病法205

一、分区的部位和意义205

二、掌屈纹、辅助线、障碍线的位置及临床意义211

第五节望指甲诊病法222

一、指甲的形状、甲质变化及意义223

二、指甲的色泽变化及意义226

第十二章足诊231

第一节望足形、足态诊病法231

第二节望足色泽诊病法234

第三节足部反射区234

第十三章声响诊239

第一节听语言及语声诊病法240

一、语言错乱240

二、语声异常240

第二节听呼吸声诊病法241

一、气微与气粗241

二、喘与哮242

三、短气242

四、上气242

五、叹息242

第三节听咳嗽声诊病法243

第四节听呕吐声诊病法244

第五节听呃逆声诊病法244

第六节听嗳气声诊病法245

第七节听喷嚏声诊病法245

第八节听肠鸣音诊病法245

第十四章气味诊247

第一节嗅病体气味诊病法247

第二节嗅排泄物及分泌物气味诊病法248

第十五章问诊249

第一节问寒热诊病法250

第二节问疼痛诊病法254

第三节问汗诊病法264

第四节问饮食诊病法267

第五节问睡眠诊病法271

第六节问起病诊病法274

第七节问宿疾诊病法275

第八节问家族史诊病法276

第九节问居处诊病法277

第十节问起病季节诊病法277

第十一节问七情诊病法279

第十六章问梦诊281

第十七章脉诊284

第一节脉诊意义284

一、在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中的意义285

二、在辨别病变部位中的意义286

三、在辨别病情轻重、预后、凶吉中的意义286

第二节基本方法286

一、诊脉的时间286

二、诊脉的体位287

三、诊脉的部位287

1.遍诊法287

2.三部诊法289

3.寸口诊法289

四、诊脉的指法291

五、诊脉注意事项292

第三节正常脉象294

第四节脉图分析296

第五节异常脉象298

一、浮脉298

二、芤脉302

三、濡脉304

四、散脉306

五、革脉307

六、沉脉309

七、伏脉312

八、牢脉315

九、迟脉317

十、缓脉319

十一、涩脉321

十二、数脉323

附:疾脉326

十三、动脉328

十四、滑脉330

十五、虚脉333

十六、微脉334

十七、弱脉336

十八、实脉339

十九、紧脉340

二十、洪脉343

二十一、促脉346

二十二、结脉348

二十三、代脉352

二十四、大脉354

二十五、细脉356

二十六、长脉359

二十七、短脉361

二十八、弦脉363

二十九、二十八脉分类比较366

第六节怪脉367

一、釜沸脉368

二、鱼翔脉369

三、弹石脉370

四、解索脉371

五、屋漏脉372

六、偃刀脉373

七、转豆脉374

八、麻促脉375

九、雀啄脉375

十、虾游脉377

第七节妇人脉378

一、月经脉378

二、带下脉379

三、妊娠脉379

四、临产脉380

五、指脉预产380

六、产后脉381

七、死胎脉381

八、男女胎识别法382

第八节小儿脉诊382

第九节相兼脉象主病383

第十节脉象动态变化察病之进退385

第十一节寸口脉象“独异”主病386

第十二节初诊久按不同387

第十三节脉证合参387

第十四节脉象研究新进展390

一、脉图的生理意义390

二、脉象研究中线化理论的应用391

三、脉象研究中弹性腔理论的应用391

四、脉象研究中血管顺应性理论的应用393

第十八章按诊394

第一节基本方法394

一、手法394

1.触摸法394

2.按压法394

3.叩击法394

二、体位395

三、手法的选择与顺序395

第二节按肌肤诊病法395

第三节按尺肤诊病法398

第四节按胸胁察病法400

第五节按腧穴察病法402

一、原理402

二、方法403

三、运用403

1.俞募穴403

2.郄穴406

3.原络穴407

4.下合穴409

5.其他穴409

(1)呼吸系统疾病的穴位409

(2)循环系统疾病的穴位410

(3)消化系统疾病的穴位410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穴位412

(5)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穴位412

(6)外科疾病的穴位413

(7)五官科疾病的穴位414

(8)新大郄穴415

(9)结核穴415

(10)足临泣穴416

(11)温溜穴416

(12)脾俞凹陷416

(13)阳陵泉穴416

(14)右溃疡点417

(15)水分穴417

第六节按腹部诊病法417

第十九章全身辨证427

第一节表证427

第二节里证428

第三节寒证430

第四节热证431

第五节虚证432

第六节实证434

第七节阴证435

第八节阳证436

第九节气虚证437

第十节气陷证438

第十一节气脱证439

第十二节气滞证441

第十三节气逆证442

第十四节气闭证443

第十五节血虚证444

第十六节血脱证445

第十七节血瘀证446

第十八节气滞血瘀证448

第十九节气虚血瘀证449

第二十节血热证450

第二十一节血燥证451

第二十二节血寒证452

第二十三节阴虚证453

第二十四节阳虚证455

第二十五节阴阳两虚证456

第二十六节气血两虚证457

第二十七节气阴两虚证458

第二十八节气不摄血证459

第二十九节气随血脱证460

第三十节亡阴证461

第三十一节亡阳证462

第三十二节清阳不升证463

第三十三节浊阴不降证464

第三十四节津液亏损证465

第三十五节水饮内停证467

第三十六节水湿泛滥证468

第三十七节寒湿证469

第三十八节湿热证470

第三十九节风痰证471

第四十节寒痰证472

第四十一节热痰证473

第四十二节燥痰证474

第四十三节湿痰证475

第四十四节痰气互结证476

第四十五节痰瘀互结证477

第四十六节十二经脉病证478

第四十七节奇经八脉病证480

第二十章五脏辨证482

第一节心气虚证482

第二节心阳虚证483

第三节心血虚证484

第四节心阴虚证485

第五节心火亢盛证486

第六节水气凌心证487

第七节痰火扰心证488

第八节心脉痹阻证489

第九节心阳暴脱证490

第十节肝气郁结证491

第十一节肝火上炎证492

第十二节肝血虚证493

第十三节肝阴虚证494

第十四节肝阳上亢证495

第十五节肝风内动证496

第十六节寒滞肝脉证497

第十七节肝经湿热证498

第十八节肝血瘀滞证499

第十九节脾气虚证500

第二十节脾阴虚证501

第二十一节脾阳虚证502

第二十二节脾气下陷证503

第二十三节脾不统血证504

第二十四节脾虚湿困证505

第二十五节湿热恋脾证506

第二十六节肺气虚证507

第二十七节肺阴虚证508

第二十八节风寒犯肺证510

第二十九节风热袭肺证511

第三十节痰热壅肺证512

第三十一节寒邪客肺证514

第三十二节燥邪伤肺证515

第三十三节肾阴虚证516

第三十四节肾阳虚证518

第三十五节肾阴阳两虚证520

第三十六节肾精不足证521

第三十七节肾气不固证522

第三十八节肾不纳气证524

第三十九节肾虚水泛证525

第二十一章六腑辨证526

第一节小肠虚寒证526

第二节小肠气滞证527

第三节小肠实热证528

第四节大肠结热证529

第五节大肠湿热证530

第六节大肠津亏证531

第七节大肠虚寒证533

第八节膀胱湿热证534

第九节膀胱虚寒证535

第十节胃气虚证536

第十一节胃阴虚证538

第十二节胃热证539

第十三节胃寒证540

第十四节胃气上逆证541

第十五节胆气虚证542

第十六节胆热证543

第十七节胆郁痰扰证544

第十八节热在上焦证545

第十九节中焦阻塞证546

第二十节下焦不通证547

第二十一节邪留三焦证549

第二十二章脏腑兼病辨证551

第一节心肺气虚证551

第二节心肝血虚证553

第三节心脾两虚证555

第四节心肾不交证557

第五节心肾阳虚证559

第六节肝脾不调证560

第七节肝胃不和证562

第八节肝火犯肺证564

第九节肝肾阴虚证565

第十节脾肺气虚证567

第十一节脾肾阳虚证568

第十二节肺肾阴虚证571

第十三节心胃火盛证572

第十四节心胆不宁证574

第十五节肝胆湿热证575

第十六节食伤脾胃证577

第十七节脾胃湿热证579

第十八节胃强脾弱证581

第二十三章外感病邪辨证583

第一节温邪侵袭肺卫证583

第二节湿遏卫阳证584

第三节热扰胸膈证584

第四节毒壅上焦证585

第五节上焦燥热证586

第六节暑湿困阻中焦证587

第七节湿热弥漫三焦证588

第八节气热燥津证589

第九节燥伤肺胃证589

第十节湿遏热伏证590

第十一节逆传心包证591

第十二节痰浊内蒙心包证592

第十三节热入气分证592

第十四节热结胃肠证593

第十五节湿阻气分证594

第十六节邪伏膜原证595

第十七节湿热郁于经络证596

第十八节暑湿郁蒸证596

第十九节暑热伤气证597

第二十节暑湿挟滞证598

第二十一节热伤气阴证599

第二十二节液干便结证599

第二十三节热入营分证600

第二十四节气营两燔证601

第二十五节热入血分证602

第二十六节暑伤心肾证604

第二十七节热耗真阴证604

第二十八节热极生风证605

第二十九节阴虚风动证606

第三十节太阳表虚证607

第三十一节太阳表实证608

第三十二节太阳蓄水证609

第三十三节太阳蓄血证610

第三十四节阳明经证611

第三十五节阳明腑证612

第三十六节少阳半表半里证613

第三十七节少阳兼里实证614

第三十八节太阴虚寒证615

第三十九节少阴虚寒证616

第四十节少阴兼表证617

第四十一节少阴戴阳证618

第四十二节少阴格阳证619

第四十三节厥阴蛔厥证620

第四十四节厥阴血虚寒郁证620

第四十五节厥阴寒厥证621

第四十六节厥阴热厥证622

第二十四章内伤七情辨证624

第一节喜伤心证624

第二节怒伤肝证625

第三节思伤脾证626

第四节悲伤肺证628

第五节恐伤肾证629

第六节惊伤心肝胆证630

第七节忧伤肺脾证632

第一节发热637

第二节恶寒639

第三节往来寒热641

第四节头痛642

第五节颈项痛646

第六节胸痛647

第七节胁痛651

第八节胃脘痛655

第九节腹痛658

第十节腰痛661

第十一节关节痛663

第十二节咳嗽665

第十三节喘促668

第十四节眩晕671

第十五节心悸674

第十六节健忘676

第十七节失眠677

第十八节痴呆679

第十九节呕吐680

第二十节呃逆682

第二十一节黄疸683

第二十二节水肿685

第二十三节鼓胀687

第二十四节癃闭689

第二十五节泄泻691

第二十六节便秘693

第二十七节半身不遂694

第二十八节肥胖697

第二十九节消瘦698

第三十节遗尿698

第三十一节遗精700

第三十二节阳痿701

第三十三节昏迷702

第三十四节抽搐705

第三十五节咳血707

第三十六节呕血708

第三十七节尿血710

第三十八节便血711

第三十九节疖肿713

第四十节丹毒716

第四十一节脱发718

第四十二节月经先期720

第四十三节月经后期721

第四十四节月经先后无定期722

第四十五节月经过多723

第四十六节月经过少724

第四十七节经闭725

第四十八节崩漏726

第四十九节经行头痛728

第五十节经行泄泻729

第五十一节经行乳胀730

第五十二节白带730

第五十三节黄带731

第五十四节赤白带732

第五十五节五色带733

第五十六节妊娠呕吐734

第五十七节妊娠咳嗽734

第五十八节胎动不安735

第五十九节产后腹痛736

第六十节恶露不断737

第六十一节产后发热738

第六十二节产后眩晕739

第六十三节乳汁不行740

第六十四节不孕741

第六十五节妇人脏躁742

第六十六节阴痒743

附:病案743

一、中医病案的起源与意义744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746

三、中医病案书写格式747

四、病案书写示例754

1999《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云鹏主编 1999 上海:文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特色诊断(1997 PDF版)
中医特色诊断
1997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1991 PDF版)
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
1991 上海: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