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
作者 | 张永昌主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38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301395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4816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八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1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1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5
三 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及其伟大意义11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7
一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18
二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3
第三节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33
一 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33
二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37
第九章社会基本矛盾43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43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43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53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57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61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1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6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69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的总体运动72
一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72
二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标准74
第十章阶级 国家 社会革命82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82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82
二 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87
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92
第二节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94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94
二 国家的类型和职能97
第三节社会革命100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100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104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106
第四节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09
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109
二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115
第十一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21
第一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21
一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群众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121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26
三 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130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34
一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35
二 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139
三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144
第三节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148
一 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理论根据148
二 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51
第十二章社会意识157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构成157
一 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157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160
三 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165
第二节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169
一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169
二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相互联系174
第三节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178
一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78
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181
第十三章实践和认识187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7
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扬弃187
二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93
第二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97
一 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197
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02
三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06
四 认识活动的基本结构210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运动213
一 由实践到认识213
二 由认识到实践219
三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23
第十四章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229
第一节思维方式以及辩证思维的特点和功能229
一 思维方式及其认识功能229
二 辩证思维的特点和功能231
第二节思维形式的辩证法233
一 概念和判断233
二 辩证推理和假说240
第三节辩证思维的方法245
一 归纳和演绎245
二 分析和综合249
三 抽象和具体254
四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260
第十五章思维的结晶——真理267
第一节真理及其属性267
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268
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71
三 具体真理276
第二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81
一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81
二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284
第三节真理发展的规律287
一 真理在实践检验中完善和发展288
二 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290
第四节真理与价值295
一 价值的本质、评价及其相对性和历史发展296
二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300
第十六章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307
第一节社会有机体和人307
一 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307
二 人的价值311
第二节社会进步315
一 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标志316
二 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和力量结构321
第三节人类解放325
一 人类解放的目标和条件325
二 人类解放的途径329
三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333
199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永昌主编 1992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公共关系学通论
-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
- 安徽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9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7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