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学丛书 第2分册 诊断》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 诊法3

第一节 望诊4

一、望神色形态4

(一)望神5

(二)望色7

(三)望形体10

(四)望姿态11

二、望局部12

(一)望头与发12

(二)望面13

(三)望目13

(四)望鼻15

(五)望耳15

(六)望口唇16

(七)望齿龈17

(八)望咽喉17

(九)望颈项18

(十)望胸腹18

(十一)望腰背19

(十二)望四肢19

(十三)望皮肤20

(十四)望前后二阴24

三、舌诊25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25

(二)舌诊的内容26

(三)舌质与舌苔的关系36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36

(五)望舌应注意的事项38

四、望排出物41

(一)望痰涎41

(二)望呕吐物41

(三)望大便42

(四)望小便42

五、望小儿指纹43

(一)望指纹的方法43

(二)望指纹的临床意义43

第二节 闻诊45

一、听声音46

(一)语声47

(二)呼吸声49

(三)咳嗽声51

(四)呕吐声51

(五)呃逆声与嗳气声52

(六)嚏声53

(七)欠声53

(八)呻吟声53

二、嗅气味54

(一)嗅病体气味54

(二)嗅口气味54

(三)嗅排出物气味55

第三节 问诊55

一、问一般情况56

二、问生活习惯57

三、问既往病史与家属病史58

四、问起病58

五、问现在症状58

(一)问寒热59

(二)问汗62

(三)问疼痛65

(四)问睡眠71

(五)问饮食与口味72

(六)问二便75

(七)问耳目78

(八)问经、带、胎、产80

(九)问小儿85

第四节 切诊86

一、脉诊87

(一)脉象的形成及脉诊的意义88

(二)脉诊的部位88

(三)诊脉的方法93

(四)正常脉象96

(五)病理脉象与主病98

(六)相兼脉与主病107

(七)脉症顺逆与从舍110

(八)败脉诊法111

(九)诊妇女脉113

(十)诊小儿脉114

二、按诊115

(一)按肌肤115

(二)按手足116

(三)按虚里116

(四)按胃脘部117

(五)按腹部117

(六)按俞穴118

附:李时珍《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119

第二章 辨证128

第一节 八纲辨证129

一、表里辨证130

(一)表证131

(二)里证132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133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33

附:半表半里证134

二、寒热辨证134

(一)寒证135

(二)热证135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136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37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141

三、虚实辨证142

(一)虚证143

(二)实证144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145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45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148

四、阴阳辨证152

(一)阴证153

(二)阳证153

(三)阴虚证154

(四)阳虚证154

(五)亡阴证155

(六)亡阳证1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58

一、气病辨证158

(一)气虚证158

(二)气陷证159

(三)气滞证159

(四)气逆证160

二、血病辨证162

(一)血虚证162

(二)血瘀证162

(三)血热证164

(四)血寒证164

三、气血同病辨证166

(一)气滞血瘀证166

(二)气虚血瘀证167

(三)气血两虚证167

(四)气虚失血证168

(五)气随血脱证169

四、津液病辨证169

(一)津液不足证169

(二)水液停聚证171

第三节 脏腑辨证17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81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181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182

(三)心火亢盛184

(四)痰迷心窍184

(五)痰火扰心185

(六)心血瘀阻186

(七)小肠实热18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87

(一)肺气虚189

(二)肺阴虚190

(三)痰湿阻肺191

(四)风寒束肺与寒邪客肺191

(五)风热犯肺与热邪壅肺193

(六)燥邪犯肺194

(七)大肠湿热194

(八)大肠液亏195

三、脾与胃病辨证197

(一)脾气虚198

(二)脾阳虚198

(三)脾气下陷199

(四)脾不统血199

(五)寒湿困脾200

(六)脾胃湿热200

(七)胃阳虚201

(八)胃阴不足202

(九)寒邪犯胃202

(十)胃火炽盛203

(十一)食滞胃脘203

四、肝与胆病辨证204

(一)肝气郁结204

(二)肝火上炎207

(三)肝血虚208

(四)肝阴虚208

(五)肝阳上亢209

(六)肝风内动210

(七)寒滞肝脉211

(八)肝胆湿热212

(九)胆郁痰扰21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13

(一)肾阳虚216

(二)肾阴虚217

(三)肾气不固218

(四)肾精不足219

(五)膀胱湿热220

六、脏腑兼病辨证220

(一)心肾不交222

(二)心肾阳虚223

(三)心肺气虚223

(四)心脾两虚224

(五)肺肾气虚225

(六)肺肾阴虚226

(七)肝肾阴虚227

(八)脾肺气虚227

(九)脾肾阳虚228

(十)肝火犯肺229

(十一)肝脾不调230

(十二)肝胃不和230

第四节 六经辨证233

一、太阳病证234

(一)太阳经证234

(二)太阳腑证236

二、阳明病证237

(一)阳明经证237

(二)阳明腑证238

三、少阳病证238

四、太阴病证239

五、少阴病证240

(一)少阴寒化证240

(二)少阴热化证241

六、厥阴病证241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244

一、卫分证245

二、气分证245

(一)邪热壅肺246

(二)热扰胸膈246

(三)胃热亢盛246

(四)热结肠道247

三、营分证247

(一)热灼营阴248

(二)热陷心包248

四、血分证249

第六节 三焦辨证250

一、上焦病证252

二、中焦病证253

三、下焦病证254

附1 病案书写256

一、书写病案的重要意义256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257

三、病案的格式258

(一)住院病案格式的内容和要求258

(二)住院证治记录261

(三)门诊病案261

附2 参考方剂262

1987《中医自学丛书 第2分册 诊断》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医亚主编;陈孟恒,夏锦堂,王体仁等副主编 1987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自学丛书  第一分册  基础(1984 PDF版)
中医自学丛书 第一分册 基础
1984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自学丛书  第14分册  针灸(1987 PDF版)
中医自学丛书 第14分册 针灸
1987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自学丛书  第6分册  伤寒(1989 PDF版)
中医自学丛书 第6分册 伤寒
198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自学丛书  第10分册  外科(1989 PDF版)
中医自学丛书 第10分册 外科
198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自学丛书  第9分册  内科(1989 PDF版)
中医自学丛书 第9分册 内科
198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自学丛书  第11分册  妇科(1987 PDF版)
中医自学丛书 第11分册 妇科
1987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