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思想史 第1卷》求取 ⇩

目 录1

1

第一编 史前至商周时期2

第一章原始审美意识的形成2

第一节人的出现、劳动及审美意识的萌发3

一、初民与工具的使用4

二、审美意识的萌芽5

三、原始人审美意识的发展7

第二节从简单模拟到开始对世界的再创造8

一、彩陶出现在美学史上的意义9

二、图腾崇拜与审美意识11

三、审美意识形成的新阶段13

四、人,自然精神的表现16

第三节 图腾崇拜·原始神话·龙的崇拜及巫术18

一、图腾崇拜与原始神话18

二、龙凤崇拜19

三、图腾崇拜与巫术21

四、舞蹈纹彩陶盆与审美意识的发展22

五、结语23

第二章奴隶制与有关商周青铜艺术等的审美意识25

第一节奴隶制与文明的发展25

一、“尊神”、“先鬼”与血缘宗法政治27

二、“铸鼎象物”与“饕餮”“吃人”32

三、从巢木穴居到“作庙翼翼”37

四、从“铸鼎象物”到《凤夔美女》42

第二节 诗、乐、舞的出现及审美意识的发展43

一、诗、乐、舞一体及其历史内容44

二、音乐与模仿47

三、舞与巫及诗歌的起源49

四、艺术、劳动与模仿51

第三节 想象与艺术57

一、想象的发展57

二、想象、幻想与神话60

三、神话与诗史62

一、从“殷道亲亲”到“周道尊尊”——我国文化和美学体系决定性因素的形成66

潮流66

第三章西周文化与人的觉醒66

第一节 西周的文化思想及春秋战国思想解放的66

二、“制礼作乐”69

第二节 无神论的兴起与人的觉醒72

一、“民,神之主”及“妖由人兴”73

二、人的觉醒与艺术的礼赞75

第三节历史动荡与诸子百家疗世之方80

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80

二、诸子百家围绕着人的争论81

一、文化体系的形成86

第四章我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86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文化的大融合86

二、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87

第二节 阴阳思想的产生与美学思想89

一、阴阳说的产生89

二、老子、庄子与楚文化体系93

三、阴阳说中的美学思想97

一、五行说的发端105

第三节 五行说的产生与美学思想105

二、五行说中的美学思想110

第四节 “中行”、“中声”及中和之美117

一、从《周易》看中行思想117

二、“中声”及“中和”之美119

三、伶州鸠论“中音”与道德、政治和生理心123

理需求123

四、“中声”的几层含义及作为美学原则与道129

德原则的中和之美129

第五章孔子的美学思想132

第一节论“仁”与美133

一、“仁”与“爱人”及孔、老之异133

二、论人格、精神美136

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39

第二节 以“礼”为目的的诗乐观及功用论141

一、诗乐观141

二、功用论146

三、“美”与“善”及“文”与“质”150

第三节 “中庸”的审美观及方法论154

第六章孟子与荀子157

第一节 孟子论“仁政”、“与民同乐”及美感共性157

一、“仁政”与“独乐”、“众乐”157

二、人性的本质及美感共性159

三、今乐、古乐及“仁声”163

一、美与充实164

第二节 充实美、知言养气与批评论164

二、养气说166

三、批评论170

第三节荀子论美与“全”、 “粹”及审美与心172

物、情欲的关系172

一、性恶论及“全”、“粹”之美173

二、审美与心物、情欲的关系178

三、论诗乐185

第一节 《周易》之《经》及其美学思想193

第七章 《易传》的美学思想193

第二节 《易传》中儒、道的融合,及“天人合一”的美学观195

一、儒、道思想的融合195

二、“天人合一”的美学观199

三、 “阳刚”与“阴柔”202

第三节 “意”与“象”及“变”与“神”等206

一、关于“意”与“象”206

二、关于“变”与“神”等212

三、自然成文说216

第八章老子的美学思想219

第一节老子的美丑相对论221

第二节 阴柔美论226

第三节 浑沦、恍惚之美232

第九章庄子的美学思想238

第一节 “大美不言”论242

第二节 “天放”的人性美论249

第三节 齐是非与泯美丑258

第四节 审美心理虚静说261

第五节 舍“言”求“意”及“道”与“技”270

结语275

第一○章墨子、韩非子及《吕氏春秋》的美学思277

277

第一节 墨子及韩非子277

一、墨子277

二、韩非子280

一、《吕氏春秋》的出现286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基本美学思想286

二、论“适”乐291

第三节 《吕氏春秋》论美感及其差异性等298

一、心理状态与审美298

二、论审美的差异性300

三、观音知风等301

第十一章先秦典籍中所提出的其它美学问题304

第一节 情感的审美体验304

一、“情结”与“为忧造艺”304

二、杂揉情感307

一、关于通感308

第二节 通感及史与诗等308

二、史之与《诗》309

第三节 《诗》、《骚》之不同美学特色312

一、《离骚》的浪漫主义312

二、《诗》、《骚》在描写自然美方面的差异315

三、含混美与含蓄美317

第一节 秦汉思想文化的新特点322

一、秦之文化思想与艺术322

第十二章绪论322

第二编 两汉时期322

二、汉代的思想和文化326

三、汉代的黄老之学与新儒学328

第二节 汉代艺术与美学思想338

一、汉代艺术概况338

二、汉代的赋342

第三节 汉代美学思想343

三、《史记》343

第十三章 《淮南子》的美学思想350

第一节 论美的客观性及“文”与“质”等352

一、美的客观性及博大、雄浑美352

二、论美的相对性和多样性357

三、关于“文”与“质”363

第二节 论艺术创作及审美鉴赏等367

一、真情感与艺术367

二、论“和”乐及美的线条等369

三、“中有本主”及心、手、器等372

四、论艺术鉴赏375

第三节论形、神等377

第十四章董仲舒及《诗大序》、《礼记·乐记》381

第一节董仲舒381

一、董仲舒的思想及所谓的“天人合一”381

二、论天地之美及“同类相应”383

三、 “人为贵”及“文”与“质”等387

第二节 《诗大序》389

一、艺术的本质等390

二、“风化”说393

三、“六义”说395

第三节 《礼记·乐记》399

一、情感与艺术及声与音等399

二、关于乐与礼403

与王充409

第一节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409

第十五章关于屈原作品及汉赋争论中的美学思想409

一、刘安和司马迁410

二、扬雄和班固413

三、王逸416

第二节 关于汉赋的评价及其涉及的美学问题419

一、汉赋的发展419

二、扬雄论赋及文质等422

三、班固和王充430

第三节王充432

一、论真美433

二、“补世”、“实诚”与“文墨”438

三、论古与今等441

第十六章汉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445

第一节 汉代书法与崔瑗445

一、书法的产生与汉代书法445

二、崔瑗448

第二节许慎与蔡邕452

一、许慎452

二、蔡邕455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462

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绪论一)462

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儒、释、道的新关系463

一、玄学的兴起463

二、关于“名教”与“自然”之争467

三、道教的兴起与儒学的衰颓470

四、佛教的发展与玄学化474

第二节 玄学、道教、佛教对于美学思想的影响480

第十八章佛教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绪论二)484

第一节佛教对于文学的影响484

第二节 佛教对音乐的影响487

第三节 佛教对建筑、雕塑等的影响490

第十九章美学新风的开创(绪论三)496

第一节山水之成为自觉的审美对象496

一、自然美的历史发展496

二、自然之作为审美对象498

三、自然美及其美学特点502

第二节个性的发现与人化的审美评价506

一、个性的发现与审美意识的变化506

二、情感在审美体验中之进一步被重视510

三、人化的审美评价512

第三节 美的理想的转折515

第二十章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和形成(绪论四)519

第一节 关于“气韵”“神似”与“形象520

一、“气韵”520

二、“神似”526

三、关于“形象”529

第二节风骨、象外与境界等530

一、关于“风骨”530

二、关于“象外”534

三、关于“境界”等536

第二十一章魏晋时期文论中的美学思想539

第一节曹丕与曹植539

一、曹丕539

二、曹植544

第二节 陆机《文赋》的美学思想545

一、论想象545

二、论感兴549

三、设身处地及“离方遯圆”等550

第三节 郭璞和葛洪等553

一、郭璞等553

二、葛洪556

第二十二章刘勰的《文心雕龙》568

一、理论结构及美与道569

第一节理论结构、美与道及历史观等569

二、历史发展观574

第二节创作论578

一、论想象578

二、论情感及情与物等580

三、风骨和风格论583

四、论形式内容及夸张等589

第三节 审美鉴赏论591

结语593

第二十三章南北朝时期其它文论和哲学理论中的美595

学思想595

第一节 钟嵘的《诗品》595

一、论诗须有感而发与功用596

二、论五言诗及赋、比、兴和诗味等600

三、诗的声律与“真美”及流派研究等605

四、《诗品》的局限性609

一、沈约与“永明体”610

第二节 沈约、萧统、颜之推等610

二、萧统614

三、萧绎、萧纲、裴子野等616

四、颜之推620

第三节刘昼………………………………………(623 )一、论美丑的相对性624

二、美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626

三、论审美鉴赏627

第二十四章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美学思想631

第一节顾恺之632

一、论传神633

二、“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635

三、论骨法638

第二节 宗炳与王微的山水画论639

一、宗炳639

二、王微643

第三节 谢赫和姚最645

一、谢赫645

二、姚最650

第二十五章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653

第一节 索靖、卫铄及王羲之655

一、索靖655

二、卫铄656

三、王羲之658

第二节 王僧虔、萧衍、庾肩吾等662

一、王僧虔662

二、萧衍664

三、庾肩吾670

第二十六章魏晋南北朝音乐理论中的美学思想673

第一节 阮籍674

一、《乐论》的基本思想674

二、论悲乐676

第二节嵇康679

一、嵇康的社会、哲学和美学思想679

二、“声无哀乐”686

三、论“悲音”及“郑声”等692

1987《中国美学思想史 第1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敏泽著 1987 济南:齐鲁书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思想通史  第2卷  两汉思想(1957 PDF版)
中国思想通史 第2卷 两汉思想
1957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才思想史  第1卷(1987.09 PDF版)
中国人才思想史 第1卷
1987.09 中国展望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  第2卷( PDF版)
中国思想史 第2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  第1卷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 第1卷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
1999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科学美学思想史(1987 PDF版)
科学美学思想史
1987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  第4卷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 第4卷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999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1988 PDF版)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
1988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991 PDF版)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史学思想史(1996 PDF版)
中国史学思想史
1996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1卷(1995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1卷
1995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1993 PDF版)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
199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学主干思想(1999 PDF版)
中国美学主干思想
199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1卷(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1卷
1994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1卷(1988 PDF版)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1卷
1988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1960 PDF版)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1960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