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求取 ⇩

第一节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唐代发生相对变化的特征1

第一章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1

第二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阶级关系、等级制度及唐代等级制度的再编制36

第三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农民人格的隶属关系、剥削制度和地租形态及其在唐代的转变64

第四节 唐代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分野和竞争91

第二章吕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108

第一节 吕才的行年著述及其“异端”学派的性格108

第二节 吕才的唯物主义世界现118

第三节 吕才无种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121

第四节 吕才的认识论、逻辑思想及其逻辑著述的推测132

第三章隋唐佛学思想141

第一节 隋唐佛学的宗派源流、社会根源及其基本观念141

第二节 三论宗吉藏的二谛论和天台宗智颉的止观论164

第三节 唯识宗玄奘窥基的唯心主义世界现与烦琐的心理分析199

第一节 华严宗“理事”说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以及法藏的“理事说”231

第四章中唐华严宗和禅宗的唯心主义思想231

第二节 法藏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歪曲以及对“理”的虚构238

第三节 华严宗“理事”说与程朱“理学”256

第四节 禅宗的兴起及其对道学的影响262

第五章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277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277

第二节 刘知几史论的历史价值及其理性主义291

第三节 刘知几的无神论与进步的历史观304

第四节 刘知几的学派313

第六章韩愈李翱排斥释老的政治理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天命论319

第一节 韩愈在唐代“党争”中的依违态度及其悲剧的政治命运319

第二节 韩愈排斥释老的理论327

第三节 道统说与性三品说的天命论的实质338

第四节 李翱唯心主义思想及其实际应用343

第一节 刘柳的政治革新和刘柳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的成长352

第七章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战斗性格352

第二节 柳家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特点361

第三节 柳宗元反对品级结构的历史观及其理论特点375

第四节 “二王刘柳”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进步性390

第八章李观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共哲学思想398

第一节 李观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对北宋中期的社会批判398

第二节 李观的礼论和易论408

第九章王安石的新学、变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420

第一节 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新学的学术地位420

第二节 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修撰三经义和字说434

第三节 新学基本著作和新学学派441

第四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449

第五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462

第六节 王安石的社会经济思想和熙宁新法470

第一节 北宋道学产生的社会根源496

第十章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496

第二节 司马光的天命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511

第三节 邵雍的唯心主义与退化的历史观521

第四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535

第十一章关学学风与张载的哲学思想545

第一节 关学的学风与张载哲学形成的社会根源545

第二节 张载论“气”、“两”及其思想的积极一面550

第三节 张裁的二元论及其陷入唯心主义的途径556

第四节 关洛学术异同的争辩和张载的二元论562

第十二章洛学蜀学及其唯心主义思想571

第一节 二程的唯心主义理学571

第二节 蜀学学风和苏氏唯心主义思想584

第十三章朱熹的思辨哲学及共反动的正宗性质595

第一节 朱憙的思辨结构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595

第二节 朱熹的自然观、社会秩序论及其品类存在说609

第三节 朱熹的人性论624

第十五章陈亮思想及其反对思辨哲学的战斗性格629

第四节 朱熹的唯心主义的“格物致知”说638

第一节 陆氏宗法家族和陆象山的身世648

第十四章陆象山的唯心主义“心学”648

第二节 陆象山的社会思想及其社会根源659

第三节 陆象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670

第四节 陆象山的直觉主义的方法论684

第一节 陈亮思想的学派性692

第二节 陈亮的军事、政治观点696

第三节 陈亮哲学思想的根本倾向712

第四节 陈亮与朱熹之间理论斗争的实质及历史意义719

第十六章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共对哲学遗产的批判740

第一节 永嘉学派从道学反对派到异端的转化和叶适的地位740

第二节 叶适的开明的社会思想及其局限性751

第三节 叶适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及其对哲学遗产批判的意义765

第十七章封建社会后期道教的传统及其僧侣主义783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道教及其与封建政治的关系784

第二节 宋元时代的道教及其与道学的关系796

第十八章宋元之际黄震和邓牧的进步思想813

第一节 黄震的思想813

第二节 宋元之际邓牧“异瑞”的社会空想826

第十九章元代马端临进步的史学思想832

第一节 马端临对杜佑、郑樵史学传统的发展832

第二节 马端临史论的科学的因素850

第三节 马端临史论的人民性862

第二十章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思想875

第一节 王阳明的生平及其政治活动875

第二节 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882

第三节 关于王阳明思想的评价问题905

第二十一章王廷相、黄绾、吕坤的反道学思想912

第一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及其对道学和神学的批判912

第二节 黄绾的哲学思想929

第三节 吕坤的元气守“恒”学说及其进步思想940

第二十二章泰州学派的思想及其阶级性与人民性958

第一节 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的生平及其著作958

第二节 王艮的进步思想及其人民性974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传统996

第二十三章泰州学派继承者何心隐的乌托邦社会思想1003

第一节 何心隐战斗的生平1003

第二节 何心隐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1011

第三节 何心隐的政治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社会空想1018

第二十四章李挚战斗的性格及其革命性的思想1031

第一节 李挚生平的战斗历程及其著述1031

第二节 李挚思想的承传关系、社会根源及其战斗性格1051

第三节 李挚的人道主义的平等观和个性说1061

第四节 李挚的反圣教、反道学的战斗思想1076

第五节 李挚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的“彼岸”1092

第二十五章东林党争的历史意义及其社会思想1096

第一节 东林党人文化斗争的形式1096

第二节 东林党人的社会思想1105

第二十六章方以智战斗出社会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体系1121

第一节 方以智著作所表现出的历史意义1121

第二节 方以智社会实践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思想的人民性1139

第三节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1150

第四节 方以智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1161

第五节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179

第六节 方以智哲学的局限1186

第二十七章明末天主教输入什么“西学”?具有什么历史意义?1189

第一节 神学和经院哲学的输入及其历史意义1189

第二节 天主教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论争1203

第三节 天主教输入中国的自然哲学和思想方法1235

第四节 从技术科学看耶稣会所输入的“西学”1258

1960《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侯外卢 1960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3卷  宋元(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3卷 宋元
1994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七卷(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七卷
1994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四卷(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四卷
1994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三卷(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三卷
1994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二卷(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二卷
1994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第一卷(1991年05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第一卷
1991年05月第1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  第2卷( PDF版)
中国思想史 第2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下(1960 PDF版)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下
1960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1991 PDF版)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199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4册(1948 PDF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4册
1948 中华印刷出版公司
中国思想通史  第2卷  上(1950 PDF版)
中国思想通史 第2卷 上
1950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8卷  1949-1992(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8卷 1949-1992
1994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4卷  明清(1994 PDF版)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4卷 明清
1994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