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求取 ⇩

第一章 运动生物力学的对象和方法(顿)1

1. 生物力学的对象1

1.1. 关于运动形式的概念1

1.2. 活体系统的机械运动2

1.3. 人体机械运动的特点4

2. 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5

2.1. 研究运动的总任务5

2.2. 运动生物力学的具体任务6

3. 运动生物力学的内容7

3.1. 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7

3.2. 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8

4. 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11

4.1. 生物力学发展的前提11

4.2. 人体生物力学的发展流派12

4.3. 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的现阶段14

4.4. 生物力学同其他科学的关系15

第二章 人体及其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顿)17

运动学特征18

5.距离和时间的参考系18

5.1. 距离参考系18

5.2. 时间参考系21

6.空间特征21

6.1. 点、体和物体系的坐标22

6.2. 点的轨迹24

7.时间特征28

7.1. 时刻28

7.2. 运动的持续时间28

7.3. 运动的节拍29

7.4. 运动的节律29

8.1. 点和体的速度31

8.时空特征31

8.2. 点和体的加速度33

动力学特征35

9.惯性特征35

9.1. 惯性的概念35

9.2. 物体的质量36

9.3. 物体的转动惯量37

10. 力的特征38

10.1. 力和力矩39

10.2. 力的冲量和力矩的冲量42

11.能量学特征45

11.1. 功和功率45

11.2. 物体的机械能47

第三章 运动器生物力学系统的构造和机能(顿)50

12.1. 生物运动偶和运动链51

12.人体各环节的连接51

生物运动链51

12.2. 运动自由度和约束度53

13.身体环节的杠杆作用和摆的作用55

13.1. 生物运动链中的杠杆55

13.2. 骨杠杆的平衡和加速条件56

13.3. 生物运动摆58

肌肉生物动力学(扎)60

14. 肌肉的力学特性60

15. 肌收缩的力学64

16. 肌收缩的功率、功和能量68

17. 肌肉的力学作用(顿)69

17.1. 肌张力及其效果69

17.2. 肌肉工作的种类71

18.1. 肌肉的工作张力和支承张力72

18.肌肉群的相互作用72

18.2. 生物动力学全约束机械73

生物力学系统77

19. 生物力学系统的构造77

19.1. 生物运动链中的环节77

19.2. 各种连接的机械78

19.3. 肌协作78

20.生物力学系统的性能79

20.1. 运动的能量供应79

20.2. 适应能动性80

第四章 运动行为生物力学(顿)83

21. 身体质量的几何分布(扎)83

21.1. 人体的总质心83

21.2. 身体的转动惯量87

21.3. 人体的积心与面心89

22.1. 合成运动的分运动90

22. 生物运动链中的合成运动90

22.2. 生物运动链的运动93

22.3. 合成运动的动力学94

23. 人体动作中的力98

23.1. 外界物体的惯性力99

23.2. 弹性形变力101

23.3. 重力与重量103

23.4. 支承反力105

23.5. 介质的作用力107

23.6. 摩擦力109

23.7. 人体的内力111

23.8. 力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113

24. 运动行为的生物能量学115

24.1. 运动行为中能量的转化和转换115

24.2. 往复运动的能量学117

24.3. 振动状态119

25. 呼吸运动生物力学(扎)123

第五章 运动素质生物力学(扎)125

26. 运动素质的概念125

27. 力学素质的生物力学特征128

27.1. 人的作用力128

27.2. 力量素质的概念129

27.3. 人的作用力和肌力130

27.4. 作用力对于运动课题各种参量的依赖关系131

27.5. 人体姿位与作用力133

27.6. 力量训练中身体姿位的选择134

27.7. 力的局部状况136

27.8. 对于专项力量练习的生物力学要求137

28.1. 速度素质的概念138

28. 速度素质的生物力学特征138

28.2. 速度的动态值139

28.3. 力的变化速度(力的梯度)141

28.4. 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之间的参变量关系和非参变量关系143

28.5. 运动反应的生物力学观点145

29. 耐力素质的生物力学特征148

29.1. 功量测量基础148

29.2. 疲劳及其生物力学表现153

29.3. 耐力及其测定方法154

29.4. 运动技术的经济性问题157

29.5. 运动技术经济性的生物力学基础。要求大耐力练习的运动技术特点159

30. 灵活性的生物力学特征163

第六章 动作系统及其控制机构(顿)166

运动行为即动作系统166

31. 动作系统的成分166

31.2. 时间元素及其子系167

31.1. 空间元素及其子系167

32. 动作系统的结构169

32.1. 结构是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170

32.2. 运动结构173

32.3. 信息结构175

32.4. 综合结构176

竞技行为即受控动作系统178

33. 自控系统178

33.1. 控制的概念178

33.2. 动作自控过程的结构180

33.3. 信息和信息的传输182

34. 对可变条件下动作的控制185

34.1. 运动行为的机能结构186

34.2. 控制的最佳化问题188

34.3. 动作系统的形成和改进189

35.1. 复合和分化191

35. 动作系统的发展方向191

35.2. 稳定与变异193

35.3. 标准化与个体化194

35.4. 随意性和自动化在控制中的关系195

35.5. 固定与进步196

第七章 绕多轴运动(顿)197

绕多轴运动总论197

36. 转动动力学197

36.1. 单环节的转动机制197

36.2. 单环节转动状态的变化199

36.3. 环节系转动状态的变化200

37. 对绕多轴运动的控制203

37.1. 改变系统的动量矩以控制绕多轴的运动203

37.2. 系统的动量矩守恒下对绕多轴运动的控制205

38.无支承的转动练习209

转动练习动作实例209

39.有支承的转动练习211

第八章 身体姿位的保持和改变(顿)213

人体的平衡213

40.物体和物体系的平衡条件213

40.1. 保持身体姿位时受平衡的各力214

40.2. 各力作用的平衡条件215

40.3. 物体平衡类型及其稳度216

41. 人体姿位的保持和恢复220

41.1. 人体稳定的条件220

41.2. 对姿位保持的控制221

41.3. 体姿动力学223

原地动作226

42. 系统质心运动状态的改变226

42.1. 系统质心的运动226

42.2. 系统动量的改变229

42.3. 克制动作和退让动作231

43. 接近和远离支承物的机构233

43.1. 拉引的机构233

43.2. 上支承中的退让动作235

43.3. 蹬推的机构236

43.4. 向下支承接近的退让动作237

第九章 自体位移运动(顿)241

陆地自体位移概论241

44. 蹬推支承面的机构241

44.1. 支承环节和活动环节与支承面的相互作用242

44.2. 蹬地时加速力的功和动能的变化242

44.3. 蹬地中的摆动动作243

44.4. 蹬地的方向245

45.1. 步进动作元素249

45. 步进动作249

45.2. 躯干和上肢的随动动作252

45.3. 步速、步长、步顿和步伐节律253

46. 起跑动作254

46.1. 起跑姿位254

46.2. 起跑初始动作254

46.3. 起跑加速255

各种运动项目的自体位移运动256

47.跳的生物动力学256

47.1. 助跑257

47.2. 蹬地257

47.3. 腾空258

48. 跑的生物动力学259

48.1. 腾空261

48.2. 同支承面的相互作用261

48.3. 不同程长跑264

49. 走的生物动力学265

49.1. 单足支承265

49.2. 双足支承266

50. 滑雪行进的生物动力学267

50.1. 滑雪板的滑进阶段267

50.2. 停板阶段269

51. 蛙泳的生物动力学270

51.1. 基本动作270

51.2. 预备性动作272

52.具有机械运动变换装置的自体位移运动的生物动力学273

52.1. 蹬踩力的传递273

52.2. 赛艇划力的传递274

第十章 他体位移运动(扎)276

53. 运动器械的飞行276

54. 他体位移运动中的作用力280

55. 他体位移运动中的速度281

56. 他体位移运动中的准确性285

57. 碰撞作用289

57.1. 碰撞理论基础289

57.2. 打击行为的生物力学294

第十一章 运动功能的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分化生物力学)(扎)300

58.人体的体型和运动功能300

59. 运动功能的个体发育305

59.1. 成熟过程和学习在运动功能个体发育中的作用306

59.2. 运动年龄310

59.3. 运动功能发育的预后313

59.4. 不同年龄时期运动功能的个体发育314

59.5. 年龄对教学和训练效果的影响322

60.女子运动功能的特点324

61.运动偏好326

第十二章 运动技术技巧(扎)329

62.运动技巧的指标329

62.1 技术训练水平的容量329

62.2. 技术水平的多面性330

62.3. 技术的合理性331

63. 掌握运动技术的效果334

63.1. 绝对效果334

63.2. 比较效果337

63.3. 实现效果338

64. 技术的掌握程度346

64.1. 技术的稳定性347

64.2. 技术的抗变性349

64.3. 训练间断时运动本领的守恒性352

64.4. 自动化程度353

附录(扎)355

1982《生物力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顿斯柯依,扎齐奥尔斯基合著;吴忠贯译 1982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生物流体力学(1984 PDF版)
生物流体力学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运动生物力学( PDF版)
运动生物力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运动生物化学原理(1995 PDF版)
运动生物化学原理
1995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运动生物力学(1991 PDF版)
运动生物力学
1991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运动生物力学(1988 PDF版)
运动生物力学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羽毛球竞赛规则  1983(1954 PDF版)
羽毛球竞赛规则 1983
1954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生物力学(1982 PDF版)
生物力学
1982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激光生物动力学(1992 PDF版)
激光生物动力学
1992 济南:济南出版社
生物力学(1983 PDF版)
生物力学
1983 北京:科学出版社
医用生物力学(1994 PDF版)
医用生物力学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物学与量子力学(1990 PDF版)
生物学与量子力学
1990 北京:科学出版社
运动生物力学(1980 PDF版)
运动生物力学
1980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马氏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1994 PDF版)
马氏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骨科生物力学(1989 PDF版)
骨科生物力学
198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生物力学导论(1986 PDF版)
生物力学导论
1986 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