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朱尔平社会交互内容分析框架》

《表1 朱尔平社会交互内容分析框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教师工作坊成员学习交互行为的社会网络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材料进行客观、系统、定量地分析与描述,从而得出有效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20]。其目的在于揭示研究材料中的本质性事实与规律。内容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足够多的研究文献材料,更需要逻辑清晰的编码框架及编码与指标来确保分析效果的“信度与效度”。关于网络环境下学习交互过程编码分析的框架多种多样,涉及到不同的研究角度,如在对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中,Gunawardena以扎根理论为基础,从信息共享、知识探究与认知差异、意义协商与知识构建、知识构建的协同测试与修改、新意义建构的申明与应用等五个层次,提出了基于计算机的社会交互内容分析模型[21];在对学习过程的内容分析中,亨利(Henri)从社交(Social)、互动(Interactive)、元认知(Metacognitive)、认知(Cognitive)等四个维度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会话内容的分析框架(CMC)[22];在亨利(Henri)所构建的模型的基础上,朱尔平(Erping Zhu)整合了布鲁姆认知分类目标理论,从五个维度对学习者网上学习过程的互动参与程度及其认知水平的变化进行归类[23],如表1所示。本研究在朱尔平社会交互内容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后期采用“提问”与“陈述”两个维度对教师工作坊中成员交互行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