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分阶段再生性资源型城市非农产业结构效应、净竞争效应和区位效应贡献率》

《表3 分阶段再生性资源型城市非农产业结构效应、净竞争效应和区位效应贡献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资源类型维度来看,结构效应上,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结构效应贡献率始终为正值,1995-2007年呈能源类>非金属类>综合类>金属类>森工类城市的格局;2008-2015年呈金属类>非金属类>综合类>能源类>森工类城市的格局,金属类城市变化最为明显,第三产业结构效应优势凸显。说明1995-2007年随着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以及大力提倡“动能转换”,能源类城市第三产业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其次,金属类城市因积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结构效应逐渐凸显,而森工类城市仍偏向于依靠第二产业结构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现代化旅游、服务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净竞争效应上,1995-2007年第三产业净竞争效应表现为金属类和森工类城市为正值,其余为负值;2008-2015年非金属类、能源类和森工类城市净竞争效应皆增强,金属类和综合类城市则减弱。说明金属类和综合类城市多以传统重工业为主,但能源类、森工类和非金属类城市,多依靠现代化科技培育接续产业,发展现代化产业,第三产业竞争力逐步提高。区位效应上,非金属类和金属类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区位效应始终表现为负值,1995-2007年综合类、能源类和森工类城市区位效应为正效应;2008-2015年能源类和综合类城市区位效应降低,尤其能源类城市由正转负,区位效应极大拉低经济增长,而森工类城市正效应增强。说明非金属类和金属类城市不具备发展先进产业的区位优势,能源类城市近年着重发展低碳经济,积极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区位效应对经济的贡献也不具优势,而森工类城市因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现代化产业,第三产业区位效应对经济增长体现出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