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论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经典之产生机制——以苏轼、杜甫为中心》

《表1:论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经典之产生机制——以苏轼、杜甫为中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经典之产生机制——以苏轼、杜甫为中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流寓文学经典既具有文学经典的原创性、典范性、超越时空性,又具有流寓文学的基本特征。流寓文学在内容上的特征主要有:凸显乡国之思和漂泊之感的主题情调;流寓主体对流寓地由疏离到融合的心态变迁;流寓者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自然风物民情民俗之地域色彩的展示。⑤其乡国之思、漂泊之感是其最主要特征。杜甫《春望》对“国破”的深深忧虑,对“家书”的深切期盼,《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喻,苏轼《卜算子》的“缥缈孤鸿影”,等等,都是其乡国之思、漂泊感孤独感的表现。苏轼初到黄州,作《定慧院海棠》称其为“蕃草木”的“陋邦”,既是客观写照,也表现了作家对流寓地的疏离与不适。时日既久,作者对此才慢慢接受。元丰五年七月,苏轼与友人游赤壁,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当然,终其在黄州的近五年,苏轼也未完全与此流寓地融合,直至晚年流寓岭南才真正融入,彻底认同流寓身份:“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登高》)是杜甫晚年老迈多病孤苦无依生存状态的记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是赤壁江山景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是夔州秋日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