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作文评改的纠偏、补遗与重塑》

《表1:作文评改的纠偏、补遗与重塑》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作文评改的纠偏、补遗与重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少研究者认为中小学写作评改教学中,不断调校文字,实际上是在制造问题。周子房博士认为,教师没有真正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而是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基于学情诊断确定教学内容,展开作文教学的。我们称这种类型的写作教学为“治病式写作教学”。也就是说,是在等学生的习作出现、暴露各种问题后再有所作为,而不是在学生“拿到写作任务时”“完成写作任务中”有效介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一篇合格的习作。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作文过程概括为“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的话,上述模式只在写作后产生了教学内容。[2]然而,这些“内容”,或者说要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写作前就予以解决。作后评改依然纠缠于此,而且非常注重对语言文字“对或错”“美或丑”“优或劣”的评价,其实是期待通过评价实现对文字的美化。这固然是写作教学的任务之一,但绝对不是核心目标,甚至说不应成为评改中耗时较多的环节。对文字的推敲与打磨,更适合于一个成熟的作者,或者说有较多阅读历史、生活阅历、表达经验的写手。对于学生而言,过早进入推敲琢磨,会耗损其表达热情,更可怕的影响是会导致其对文章构思的忽视,无法抵达写作的上游环节,无法形成对文章整体布局、宏观设计的真正的写作意识。相反,不在意文字的精致化加工,着力于文章的构思,致力于故事框架的设计,评改与教学一起切中写作思维,这才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