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患儿主要的治疗药物》

《表1 患儿主要的治疗药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临床药师参与1例紫癜性肾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药物治疗》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入院当日(2017年1月1日)凝血谱检查:PT 10.3 s,APTT 26.9 s,TT 18.0 s,Fib 2.66 g/L,血浆D-二聚体2.94 mg/L(↑),初始治疗给予阿魏酸哌嗪片抗凝,马来酸依那普利片降尿蛋白。入院第3天,24 h尿蛋白定量1 778.9 mg(↑),肝肾功能示ALT 11 U/L,AST 29 U/L,肌酐63μmol/L,未见明显异常。乙肝病毒结果回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 Ab)阳性,修正诊断为: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大三阳。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为7.64×107copies/m L(↑)。患儿的肾炎是否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继发,尚不明确,确诊需要行肾活检[2]。入院第10天,患儿行肾穿检查,结果显示光镜下肾小球总数38只,肾小球肿胀,细胞异常增殖,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腔狭窄,2只肾小球见细胞性新月体形成,肾小管细胞肿胀,轻度颗粒变性,肾小管无萎缩,间质无纤维化;冷冻切片见肾小球4只,肾小球内Ig G-、Ig A++、Ig M+、C3++、C4-、C1q-、Fib++分枝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部分毛细血管袢,Ⅳ型胶原a1、a3及a5分布无异常;电镜下足突部分融合,基底膜厚约500 nm,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系膜基质增多,系膜细胞及基质部分向内皮下插入,毛细血管腔内皮细胞增生,腔狭窄,系膜区及内皮下均见大量电子致密物。肾穿病理诊断:病变符合紫癜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型,伴个别新月体形成)。入院第11天,加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入院第15天,患儿有高热,最高体温39℃,尿色偏红,尿红细胞镜检>200个/HP(↑),B超示存在穿刺部位肾包膜下血肿,予酚磺乙胺注射液、氨甲苯酸注射液及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止血治疗。第16天仍有高热,血常规示白细胞9.14×109/L,中性粒细胞72%,血小板387×109/L,红细胞3.57×1012/L,超敏C反应蛋白34 mg/L(↑),加用注射用头孢地嗪钠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同时考虑到目前为流感高发季节,加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口服3 d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第17天开始体温正常,但第19天起,患儿出现低热37.8℃,并且持续低热5 d,予停用注射用头孢地嗪钠,改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同时复查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为1.15×106copies/m L(↑),较前有大幅下降。第25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加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HSPN。第26天,患儿一般情况可,予以办理出院,出院后继续予醋酸泼尼松片和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出院1周后肾内科门诊复诊,复查尿蛋白已转阴。患儿住院期间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