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隔夜和7天市场利率预期理论检验 (7天利率为因变量)》

《表1 隔夜和7天市场利率预期理论检验 (7天利率为因变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货币价格调控模式下政策目标利率的期限选择》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内为Newey-West稳健标准差;***、**、*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下同。

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具有明显的时变期限溢价特征(李宏瑾,2012)。尽管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根据宏观流动性环境对不同时期同业拆借利率的检验(见表5),1996年7月以来全部样本期,隔夜和7天同业拆借利率存在确定的协整关系,但常数项显著说明弱预期理论成立。在通货紧缩和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流动性过剩时期,纯预期理论成立。虽然表1的结果表明2014年—2017年12月的纯预期理论仍然成立,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和2010年1月—2017年12月仅弱预期理论成立,这很可能是时变期限溢价的影响。可以发现,2010年1月—2012年12月仅在5%显著性水平才不能拒绝协整变量等于1的原假设,而在货币市场波动的2013年,隔夜和7天利率虽然存在协整关系,但协整变量显著拒绝等于1的原假设,预期理论可能(由于市场波动导致的期限溢价过度变化)并不成立。类似地,全球金融危机应对期间的2008年9月—2009年12月,预期理论也可能并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