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BE3对人类细胞进行编辑的实验, 发现其脱靶产生的C/G突变效应与未处理对照组一样[4]》

《表1 BE3对人类细胞进行编辑的实验, 发现其脱靶产生的C/G突变效应与未处理对照组一样[4]》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严谨实验结果现真知——中国学者成功解开基因编辑脱靶疑团》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碱基编辑器这一重要CRISPR衍生技术,可实现不依赖于DSB的单碱基定点突变。2016年10月,《Nature Biotech》发表了第一个碱基编辑器胞嘧啶编辑器研发的重大成果[4]。领导该开创性研究的科学家是华人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刘如谦。他们将大鼠的胞嘧啶脱氨酶(r APOBEC1)与全失活的Cas9(dead Cas9,d Cas9)融合,发现其可以将特定位点C转变为U,通过后续DNA复制或以高精确性的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y-directed repair,HDR)机制来介导C:G碱基对到T:A的转变(图1)。其中通过添加UGI研发成的第三代CBE系统——BE3,能实现15%~75%的编辑效率,在相同精确度下,比CBE之前的技术提高了一个数量级(CBE之前为0.1%~5%)。值得一提的是,其研究发现BE3脱靶效应很低,与未处理的对照组一样,仅约0.02%(表1)。此后许多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