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表2 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活事件与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抑郁的预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被试的第一次抑郁和焦虑得分能解释第二次抑郁方差变异的36.9%(F (4,754)=11.960,P<0.01)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变量和抑郁、焦虑的基线水平后,生活事件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37.4%(F (5,753)=91.727,P<0.01) ,自我效能感能解释第二次抑郁方差变异的37.6%(F (6,752)=77.085,P<0.01) ,自我效能感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38.0%(F (7,751)=67.446,P<0.01) ,且引入交互作用项“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后的新增解释量(△R2)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引入交互作用项后对抑郁差异量的解释增加了0.5%。与此同时,在纳入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8周后抑郁水平变化的所有变量中,抑郁基线水平(β=0.447,P<0.01)、焦虑基线水平(β=0.192,P<0.01)和生活事件得分(β=0.047,P<0.01)都能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β=-0.010,P<0.05)在预测8周后高中生抑郁水平的变化上起到了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