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类型及表现》

《表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类型及表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语文课堂观察——S-T分析法的实践与改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笔者对原有行为表现做的增加或改进。

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类型与具体表现,魏宁(2006)将其分为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两类[8],艾伦等(2008)提到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行为D,但计算时当作T处理,并从教师视觉、听觉信息传递行为方面解释了教师行为D的具体表现[9];刘立新等(2014)再次进行改进,将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分为:教师行为T、学生行为S和师生互动(D)三种,更加符合教学实际,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的具体表现上也关注到了师生的非言语行为,但行为表现比较切合化学课堂[10]。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将课堂教学行为划分为教师行为T、学生行为S和师生互动行为(D)三类,并从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方面考虑对它们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如教师行为具体表现部分增加“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包括言语、眼神、手势、点头、倾听、期望等)”;修改“教师解说、示范、实验”为“教师或微课讲解、演示及诵读”;修改“板书”为“课件出示及板书”。学生行为具体表现部分增加;修改“学生的发言讨论、研讨”为“学生的发言、小组讨论及展示”;修改“回答问题”为“回答及提出问题”;修改“思考”为“默读与思考”;修改“做实验”为“实验及演示”;增加“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及帮助”。师生互动行为部分增加“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读文及研讨”。最终形成了较为适合分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类型及表现,详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