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距离下电光采样和光电导探测测量的太赫兹辐射峰值功率密度》

《表1 不同距离下电光采样和光电导探测测量的太赫兹辐射峰值功率密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频率梳的太赫兹辐射功率密度测量》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6和图7显示了采用电光采样与光电导天线探测两种方法,距离辐射源分别为20 mm、40 mm、60 mm、80 mm和100 mm处矩形波导和圆形波导的太赫兹空间辐射功率密度的测量结果.从图中可见,100 GHz辐射源经WR10天线产生太赫兹空间辐射,在传输距离为20 mm的位置,太赫兹辐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光斑尺寸小,但辐射功率密度分布不均,中心位置存在明显高于周围的突变点,光束剖面不光滑.随着传输距离增加,到40 mm位置光斑尺寸逐渐变大,峰值功率密度比20 mm距离明显降低,光束剖面也逐渐光滑,功率密度突变点减少.另外,当太赫兹辐射传输至40 mm距离,产生了一个辐射旁瓣.当辐射传输到60 mm距离时,光斑尺寸进一步增大,峰值功率密度进一步降低,且辐射旁瓣明显增大.同时,当辐射传输到60 mm时,太赫兹辐射功率密度包络变得更为光滑,功率密度突变点进一步减少,且突变幅度显著降低.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太赫兹辐射功率密度按上述趋势进一步演变:光束剖面越来越光滑,光斑尺寸越来越大,峰值功率密度越来越低,脉冲旁瓣越来越明显.图6中,当辐射传输到100 mm距离处,脉冲旁瓣明显增大,导致了脉冲分裂,出现了空间多峰结构.不同距离下,电光采样和光电导探测测量的太赫兹辐射峰值功率密度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