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打榔舞的形成缘由以及五种打法的生活生产原型》

《表2 打榔舞的形成缘由以及五种打法的生活生产原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试论广西高校本土民族民间舞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例如:将壮族“非遗”的原生态舞蹈“打榔舞”提炼为适合高校学生选修课中学习的壮族民间舞组合。第一,提炼出打榔舞的基本动作元素,即“打榔”的五种打法:“点打”“撩打”“扫打”“泼打”“对打”。第二,详细介绍“打榔舞”的形成缘由以及五种打法的生活生产原型,并且由此对天等地区壮族民间农耕文化进行适当的延伸介绍(详见表2)。第三,总结出四种基本的打榔节奏,第一种:咚嗒咚嗒咚咚嗒;第二种:咚咚嗒嗒嗒;第三种:咚咚嗒咚咚嗒;第四种:嗒嗒嗒嗒嗒嗒咚嗒咚嗒。第四,提炼出基本的身体动律以及基本舞步:由于舞者击榔的力度幅度较大随之产生了双膝上下颤动[5]、身体左右摆动的动律,脚下的步伐也有了并步、八字步、踏步、点步等变化。第五,总结出打榔舞的表演形式:一般分有二人、四人对打、多则12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6]183最后,将以上所收集归纳的素材汇编成组合。这样提炼加工出来的课堂训练组合优势在于:首先,规范简单的动作能够使高校各专业学生快速的掌握。其次,将舞蹈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动作原型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配以木杵击打榔发出的各式节奏,能够刺激学生们对舞蹈产生兴趣的同时更能够切身地了解体会到壮族人民原生态的舞蹈魅力和人文底蕴,进而也激发了学生对“打榔”这一壮族民俗活动的关注,达到形体训练与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