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影响因素最优模型Tab.4 Optimal model for the proportion of other construction sites》

《表4 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影响因素最优模型Tab.4 Optimal model for the proportion of other construction site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淮海平原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该最优模型有4项指标通过检验,剔除了乡村非农就业率、平均坡度、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县域人口密度4项指标。

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影响因素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有4个解释变量通过了显著性小于0.05的检验,模型整体显著性(0.000)小于0.05,R=0.518,R2=0.269,调整后R2=0.257。依据分析结果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4=0.308X8+0.288X4-0.361X2+0.211X1,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分别每增加0.308,0.288,0.211标准单位的县域人均耕地面积、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人均GDP或者每减少0.361标准单位的县域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则会增加1个标准单位的城镇建设用地比重(表4)。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也是最易于非农化的类型,县域人均耕地的丰富可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土地储备,因此,县人均耕地面积对其他建设用地比重的增加呈正向影响,即耕地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容易出现用于工业区、厂矿等建设的非农化现象。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其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产自身经济效益不强,导致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较高的县域反而急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县域整体财政水平,因此,导致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对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呈现正向影响。县域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对其他建设用地比重为负向影响,这说明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工业用地更加集约,单位面积土地能够产生出更大的工业值。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增速远大于县域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说明了县域整体发展集约化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