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影响因素最优模型Tab.3 Optimal model of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表3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影响因素最优模型Tab.3 Optimal model of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淮海平原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该最优模型有3项指标通过检验,剔除了乡村非农就业率、平均坡度、县域人均耕地面积、县域人均GDP、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5项指标。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比重影响因素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有3个解释变量通过了显著性小于0.05的检验,模型整体显著性(0.000)小于0.05,R=0.467,R2=0.218,调整后R2=0.209。依据分析结果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3=0.392X5+0.434X2-0.233X3。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分别每增加0.392,0.434标准单位的县域人口密度、县域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或者每减少0.233标准单位的县域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则会增加1个标准单位的城镇建设用地比重(表3)。农村居民点是乡村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县域人口密度的增加会直接需求更多的农村居民点来进行支撑,与城镇建设用地相似,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县域人口密度的增加速度,且该两者速度的不匹配程度更大。工业的增加为县域乡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农民进一步扩大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但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同样高于县域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城镇发展,城镇的发展吸引了乡村人口前来置业,因而县域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也反映出城镇的发展能够带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