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刘家琨——当代中国现实性的代表》

《表2 刘家琨——当代中国现实性的代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解构视角下中国建筑现代表达的探索与实践解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譬如刘家琨主持设计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设计者引导从未见过清水混凝土的当地村民,克服现实条件的限制,选择了细木模板混凝土外墙,并用当地的施工方式塑造出富有岁月肌理的外墙形式。再如在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其创造性地以灾后碎砖断瓦和麦秸为原材料,利用当地现有的机械条件制作出新型秸秆空心砖。这种材料在灾后的重建中被广泛使用,使得原有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环境痕迹与记忆得以保留。此外,在艺术家何多苓工作室的设计中,由于当时传统材料的现实性,即砖的质量达不到相关规范要求,刘家琨便将工作室看成本乡本土的产物,突显墙角保持直角围合式砖混结构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利用砖混结构营造出混凝土般的建筑空间效果[8]。以上这些典型案例便体现了刘家琨处理传统元素中国式表达“同质异构”式的策略实践(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