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5—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草原保护和牧区发展政策摘录》

《表2 2005—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草原保护和牧区发展政策摘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中国草原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2次较大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其中有多次影响京津地区,加上当时正值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开始重视草原生态保护,投入不断加大,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也由此拉开帷幕。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启动,2003年退牧还草工程开始在整个牧区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投资超过400亿元(晏国政、江国成,2010),退牧还草工程投资超过200亿元(包括73亿元的饲料粮补助)(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1) 。这些生态工程不仅安排了植树种草、建设围栏、改良草地等建设项目,还配套了生态移民、舍饲轮牧、规模经营等一系列的牧区发展政策(见表2),对于草原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于合军,2005;包利民,2006)。如通过围栏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牧民草场边界的争议,缓解了掠夺式利用草原的现象。同时,退牧还草工程推行舍饲轮牧、压缩牲畜总量、调整畜群结构等,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此外,工程的实施也推动了全国草原监理执法队伍的建设以及草原监测保护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