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近2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典型崩岸实例》

《表1 近2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典型崩岸实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中下游崩岸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河床演变角度看,崩岸是河道水流动力与河岸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河道横向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始终贯穿在河床演变过程之中,而且在河道发育成熟形成一定的态势之后,仍在不同河型中按固有的规律不断地出现.纵观长江中下游河床历史演变过程,就充分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前,长江中下游两岸频繁崩岸,不断导致河势出现重大变迁,如历史上的下荆江多次裁弯和河槽大幅摆动,以及镇扬河段六圩弯道崩岸引起主河槽迁徙及和畅洲汊道交替兴衰等;50~80年代,沿江开始实施有计划的护岸工程,重要岸段和关键节点岸线得到初步控制,大规模的崩岸现象引起的河势重大变迁已基本不存在,但崩岸现象仍十分频繁和严重,文献[1]中反映,至80年代后期,长江中下游崩岸长度达1 518.2km,占岸线总长的35.7%,其中许多岸段出现条崩使岸线连年后退,某些岸段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窝崩,如1976年11月的马鞍山电厂人工矶头下的的大窝崩.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多年的护岸工程,长江中下游总体河势已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由于遭遇连续大洪水尤其是1998年大洪水,多个河段崩岸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局部段还出现较大规模崩岸,如1996年1月彭泽河段马胡堤崩岸和1998年6月枞阳江堤大砥含崩岸,都是属于规模较大的窝崩.21世纪后,随着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进一步加强,特别1999~2003年经实施了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从上至下涵盖荆江以下>2 000km,针对直接危及重要堤防的崩岸段和少数河势变化剧烈河段,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强的护岸工程,因而长距离、大规模崩岸现象已较为少见,但由于三峡枢纽蓄水运行及人类活动加剧,改变了中下游水沙条件,使崩岸现象出现有了新特点.表1为近2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发生的典型崩岸实例,其中反映了沿程崩岸现象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