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各方案排土场稳定性评价》

《表4 各方案排土场稳定性评价》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宽级配废石的高排土场稳定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15为自然状态下5种方案排土场的塑性状态的计算结果。从图可知,图中各方案排土场塑性区均未贯通,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拉破坏区主要集中在顶部平台,剪破坏区主要位于排土场中下部,剪破坏区在坡脚处集中并在土体内部向上弧形发展。说明自然状态下潜在滑移面的存在及土体沉降导致土体内部发生错动而造成剪破坏,其向上发展致使顶部平台产生明显拉裂缝。通过Fish语言提取各方案排土场塑性区体积,具体见表4。对比图15(a)~15(c)可知,与实测堆排方案相比,方案Ⅰ-Ⅰ、方案Ⅰ-Ⅱ坡顶平台及排土场下部塑性区依次减少。从剖面处观察土体内部的塑性情况,可以看出随粗颗粒增加排土场破坏程度降低,且在坡角处尤为明显;剪破坏区向坡体内部集中,塑性区的贯通程度也随之下降。由此可说明,增大排土场下部粗粒(d(29)100 mm)含量可增强排土场底部稳定性,降低下部土体因沉降造成的塑性破坏。对比图15(a)、15(d)~15(e)可知,塑性区体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方案Ⅱ-Ⅱ、方案Ⅱ-Ⅰ、实测堆排方案,其中方案Ⅱ-Ⅱ排土场下部塑性区明显较多,剖面处剪破坏区连续性明显,破坏风险也相对较大。以上研究表明:显著的粒径分级可减小排土场的塑性破坏范围,同时降低土体内部塑性区连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