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 025℃及1 075℃高温退火样品表面层EDS成分数据》

《表1 1 025℃及1 075℃高温退火样品表面层EDS成分数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取向硅钢涂层附着性与玻璃层质量关系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玻璃层下嵌入基体颗粒物主要通过钉扎效应提高玻璃层附着性,其数量、尺寸、相比例(硅酸镁与尖晶石)及分布状态均会对附着性产生影响,探究其形成深度及方式对于改善附着性非常重要。文献[5-8]指出,尖晶石铝酸镁(MgAl2O4)颗粒通过Al+Mg2SiO4→MgAl2O4+Si反应形成,并且是通过AlN分解(950℃)开始形成。基于此,本文结合图9所示,CGO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尖晶石形成过程和表1所示EDS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900℃至1 000℃升温过程中,表层SiO2氧化层形态和脱碳退火氧化膜基本一致;温度达1 025℃时,图9(c)位置a能谱结果表明MgO开始与外层氧化层反应形成Mg2SiO4;温度达1 050℃时,氧化层明显变薄,最外层能观察到玻璃膜存在,但结构相对松散;图9(e)所示1 075℃条件下,表面层已经形成一定数量Mg2SiO4(位置b),位置c和位置d为Fe2SiO4主要是由于聚集的底层SiO2与FeO形成,存在少量的Mg则说明此位置尚未发生玻璃层的生成反应。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最外层的Mg2SiO4越来越多,到达1 100℃的时候反应基本结束,玻璃膜与二次再结晶退火结束后的玻璃膜形态基本一致但结构松散,并且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玻璃膜变得更完整,附着性和粘附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