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歧视知觉和调节变量及其交互项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

《表2 歧视知觉和调节变量及其交互项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p<.10,性别为虚拟变量,男=1,女=0;对留守类别进行虚拟编码(以父亲外出初中生为参照),形成2个新的虚拟变量:a.母亲外出:1=母亲外出,0=非母亲外出;b.双亲外出:1=双亲外出,0=非双亲外出。

多水平回归零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班级间ICC分别为.058和.052,未达到.059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需要采用多水平模型进行分析(Peugh,2010)。接下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在控制协变量的基础上考察歧视知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直接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歧视知觉与孤独感和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同时,为了探讨各变量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以及调节变量的效应是否进一步被留守类别所调节,把虚拟编码后的留守类别纳入回归方程。所有预测变量均进行中心化处理以避免多重共线性(Aiken&West,1991),按如下顺序将各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第一步,协变量;第二步,歧视知觉、留守类别和一个调节变量(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第三步,两项交互项;第四步,三项交互项。如果交互项显著则进一步进行简单斜率分析,如果三项交互项显著则不再分析二项交互项(Aiken&West,1991)。结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