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清至民国贵州茶栽培情形》

《表2 清至民国贵州茶栽培情形》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茶业经营及其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日本)《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上),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4页。

茶叶与生丝是我国传统的两大出口商品,1781-1790年,在中国销往英国的商品中“仅茶叶一项就达9 600万元”[6]。尽管黔茶在清代有了从古大树茶向人工丛茶转变的趋势,但受贵州传统茶叶经营模式的影响,难以适合西洋人饮茶的规模需要,弱点也十分明显:其一是贵州还有诸多地方茶树多为大树茶,茶叶质量虽甚佳,但规模经营人工丛茶的茶园与全国相较还很低,茶园还呈现为零星状态[7];其二是黔茶的加工技术多为手工,然同时期的印度、日本、锡兰等产茶国,都已经实现了茶业加工的现代化,黔茶的加工技术无法跟上大规模西洋人饮茶的需要;其三是茶业保鲜技术还有待提高,就盛茶器皿言,多为篾器装置,此可从《百苗图》“阿和贩茶图”窥见一斑[8],这样的装置虽便于贩卖运输,但在温暖湿润的贵州很容易导致茶叶变质变味。其四是地方政府对茶业的支持和鼓励非常的有限,基本都是民间自觉经济行为,茶叶经营为农村经营之副业,并没有上升到地方经济产业层次。故(道光)《黎平府志》卷十二《食货志》载:“府属之西山县属之罗槐,永从属之六峒(茶叶)较多,然皆叶老,方取以供一啜”。(民国)《水城县志稿》“林业”载:“城东百里许木城产茶”,“惜乡人未谙其制造法”,“春季滇人结伙购买,制造普茶出售”等。查阅清至民国文献,贵州省内当时茶树栽培具体情形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