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贵州各产茶区茶叶管护情形例举》

《表3 贵州各产茶区茶叶管护情形例举》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茶业经营及其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上),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4-498页。

1840年后,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内政局不稳,政府指导不力,直接影响了黔茶的发展。张肖梅著《贵州经济》载,贵州茶产虽遍及全境,后因军阀混战,“市场被(挤)占,出口减少;兼以兵灾频仍,茶树多被砍伐,(现全黔)茶产量(为)6-7万斤”,仅及清末贵州石阡县总产量的1/3[1]16。(民国)《湄潭县志》之“名山胜境”载:“平灵台,县西北四十里,在蚂蝗箐,……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但茶叶“所产无多”,成了“奇货”。(民国)《普安县志》卷十一《林业》载:“县属山箐阻深,最宜于林业,……然茶种者甚少,又不讲求焙制之法,故皆未发达也。”(民国)《开阳县志稿》卷三十二《商业》载:“本县茶为特产,但惜量尚不丰,每年输出贵阳约5 000斤。”(民国)《都匀县志稿》卷六《物产》载:“茶四乡多产之,……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尔。”(民国)《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载:“贵州茶叶改良前,栽培茶树属于农家副业,由于墨守旧法,不作任何改良,近年来产额急减。”民国时期,贵州省各产茶区茶叶管护情形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