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民国时期贵州地区仡佬族分布归纳表》

《表2:民国时期贵州地区仡佬族分布归纳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在“多元”与“一体”之间:贵州仡佬族族群变迁与转化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501—503.)

仡佬族经由东汉初年至清康熙年间5次大规模迁徙,在生成的本土贵州人口锐减、所剩无几,迁出省外者有的为了生存和避免歧视被迫改族换姓,变为或融入乡邻人多势强的民族之中。留居本土者,亦受汉文化影响深广,不少改为汉族,尤以黔北地区最为突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工作中,黔北仡佬族民族成分的恢复人数最多,相继建立了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后,仡佬族仍进行着小规模迁徙,在族谱上对其迁徙史记载越发完备。迁徙后的仡佬族族群在保存了文化习俗的同时,通过适应变化的内外部条件,以不同的方式昭示着认同归属与文化延续的族群标志,逐步走向“一体”,以此推动族群代际相传[4](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