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第一近端段和第二近端段》

《表2 第一近端段和第二近端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杂交鲟泌尿系统的组织学初步观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值取平均值±标准差。

杂交鲟肾小管中各组成小管分为:颈段、第一近端段、第二近端段和远端段。在观察杂交鲟的组织切片中没有发现间段存在,其肾小管中具有颈段,颈段腔内有纤毛,这与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11]研究结果相同。纤毛通过摇摆作用将有机、无机物质由肾小囊移动到肾小管的内腔当中,这有利于促进原尿的排出。杂交鲟近端段与鳅科属鱼红唇薄鳅[11]和短体副鳅[22]的近端段相似,其第二近端段管径、管腔径略大于第一近端段(表2)。第一近端段、第二近端段都具有发达的刷状缘,这与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27]的第二近端段刷状缘较第一近端段的发达程度相同,与南方鲇[12]不相同。近端段可通过胞饮作用吸收颗粒,提高重吸收作用,对大分子物质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林浩然《鱼类生理学》一书中认为第二近端段还可能参与渗透压的Na+重吸收和H+的分泌,远端段无刷状缘,只有少量的纤毛。远端段主要功能是参与Na+的重吸收,在维持淡水鱼的渗透压和水盐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1]。远端段汇合后,形成集合管,集合管管径大,使尿液的流速减慢,增加了Na+留在肾小管的时间,提高Na+重吸收效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