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第一季和第二季作物收获后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

《表2 第一季和第二季作物收获后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短期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DR:早稻-晚稻;MR:春玉米-晚稻;Rr:再生稻。再生稻头季收获后,为了避免在田间挖掘环刀破坏稻桩而影响再生稻的生长,因此没有测土壤容重。在同一作物季同一土层,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种植模式在P<0.05和P<0.01水平上的差异。下同。

对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第一季(图2a),DR处理SWC范围为29.27%~55.28%,平均为41.91%;MR处理SWC范围为18.34%~45.76%,平均为27.63%;Rr处理SWC范围为28.55%~52.70%,平均为41.51%;从整个作物季的平均SWC来看,MR处理极显著地低于DR和Rr处理,而DR和Rr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种植模式第一季作物全生育内(图2b),DR、MR和Rr处理ST范围分别为17.20~32.95、19.45~35.80和16.00~32.60℃,其对应均值分别为25.63、27.92和25.85℃;MR处理的平均ST极显著高于DR和Rr处理。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模式下第一季作物收获后,与DR处理相比,MR处理使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BD分别增加了26.17%、31.45%和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