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第一季和第二季作物收获后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表3 第一季和第二季作物收获后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短期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土层不同种植模式在P<0.05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种植模式第一季和第二季作物收获后对稻田不同层次土壤各参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并表现出作物季之间的差异性(表3)。第一季作物收获后,在0~5 cm土层,与DR处理相比,MR处理的稳态碳含量减少了9.67%,而Rr处理则显著增加了18.76%;DR和MR处理较Rr处理显著提高了CPA、CPAI和CPMI;各处理之间的CPI无显著差异。在5~10 cm土层,与DR处理相比,MR处理的稳态碳含量减少了10.54%,而Rr处理则显著增加了16.06%;DR和MR处理较Rr处理显著提高了CPA;各处理之间的CPI、CPAI和CPMI均无显著差异。在10~20 cm土层,DR和Rr处理的稳态碳含量和CPI显著高于MR处理;与DR处理相比,MR和Rr处理的CPMI显著减少了25.06%和36.54%;各处理之间的CPA和CPAI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