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在不同浓度比例下氯化铵与二羟丙酮反应生成烷基吡嗪含量的变化》

《表6 在不同浓度比例下氯化铵与二羟丙酮反应生成烷基吡嗪含量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二羟丙酮羰氨反应体系中烷基吡嗪生成规律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反应底物比例对反应生成APZ含量的影响见表6。除了E-5(6)-MP含量,其他APZ含量的趋势均是先上升后下降。Pyr、Tri MP、TMP、2,3-DMP、EP均是在氯化铵与二羟丙酮浓度比例为1∶1时最高;MP在比例为0.75∶1时含量最高;2,6-DMP在比例为1.25∶1时含量最高;2,5-DMP、E-3-MP在比例为1.5∶1时含量最高。总体APZ生成量在底物比例为1∶1时最高。可以看出氯化铵与二羟丙酮反应,二羟丙酮作为碳源,主要是氯化铵转化二羟丙酮生成APZ,当氯化铵比例过低时或过高时,均不利于APZ的生成,由于二羟丙酮的浓度固定为3.7 mol/L,所以当氯化铵比例过高时,APZ生成量降低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水分活度下降导致溶解度降低不利于反应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