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在不同温度下氯化铵与二羟丙酮反应生成烷基吡嗪含量的变化》

《表4 在不同温度下氯化铵与二羟丙酮反应生成烷基吡嗪含量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二羟丙酮羰氨反应体系中烷基吡嗪生成规律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4可知,APZ生成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APZ生成量在95℃处最高,为(3.41×104±148.20)mg/L,与85℃时为(1.52×104±145.60)mg/L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说明当温度到达一定数值时,氯化铵与二羟丙酮反应APZ生成量能够显著升高。从10种APZ含量随反应温度变化的显著性分析可以看出,相较于另八种APZ,Tri MP与TMP在更低的温度即出现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5与65℃。唐乐攀等[23]研究结果表明:在抗坏血酸-半胱氨酸体系美拉德反应中,生成的吡嗪大部分是甲基吡嗪,在反应温度升高时甲基吡嗪含量随之提升;以糖、氨和氨基酸为底物,探究了反应温度对APZ生成的影响[24],结果显示APZ的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本文结果与此相符,且以二羟丙酮与铵盐作为底物反应生成烷基吡嗪,对温度的要求更低,且生成的APZ的种类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