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基于圆盘模型的理论重力异常计算Tab.1 The theory gravity anomaly on disk models》

《表1 基于圆盘模型的理论重力异常计算Tab.1 The theory gravity anomaly on disk model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深部场源变化微重力观测系统设计与模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R、H、Z分别表示圆盘半径、厚度和顶深,模型剩余密度都为0.1g/cm3;G为模型重力异常;G(0,1)表示观测点在圆盘中心正上方的水平和垂直坐标位置,单位为m。

图2是该系统的概念设计。将图中蓝色的传统重力观测点扩展为重力观测阵列,阵列之间的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可以根据时间观测场源参数进行调节,不同深度场源信号在这种小尺度观测系统中的衰减差别是提高该系统敏感性的关键。表1模拟了多个不同场源参数的圆盘模型在小尺度观测系统中的信号衰减特征。根据模型设计,在圆盘中心位置正上方都可以观测到约34!Gal的重力异常,但两个模型的场源参数差别很大,模型1的场源埋深为10m,可以模拟常见的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重力异常;而模型2的场源埋深为10km,圆盘的半径为1km,远小于当前地震重力测量的几十km点间距,应用现有重力观测网络虽然可以观测到该异常,但由于测网过于稀疏,很难判断该异常的场源位置。如果在水平和垂直位置分别设计两个阵列点,如表1所示,浅部场源模型1则很容易通过近场地水平观测识别出来。在垂直方向,近地表场源随着高度的增加衰减也更快,而深部场源的重力异常信号在这种小尺度阵列式重力观测系统中则更多表现为较一致的信号特征,这也是该系统提高微重力观测信噪比的关键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