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理论地质模型参数:基于小波变换和均衡重力异常的断裂识别——以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为例》

《表1 理论地质模型参数:基于小波变换和均衡重力异常的断裂识别——以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小波变换和均衡重力异常的断裂识别——以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验证小波分析在断层识别中的有效性,本文设计了包含5个地质体的理论模型。对于重力异常来说,其观测数据必定包含一定的噪声。噪声的来源并不单一,其为许多不同来源噪声的叠加,并且这些变量相互独立。当噪声来源足够多时,这些来源是趋向于高斯分布的,高斯噪声能更好地模拟实际上无法得知的真实噪声情况。因此,本文对不包含噪声和包含5%高斯噪声的地质模型进行了试验。地质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模型参数见表1。该模型包含5个地质体,地质体A、B、C和E均为立方体模型,而地质体D为球体模型。由于断裂带常为岩石破碎带,其岩石和周围地质体存在密度上的差异。因此,地质体A、B和C用来简单模拟断裂带及断裂带两侧的岩石分布,其中地质体B代表宽10km、向下切割约30km的断裂带,由于莫霍面的平均深度为30~40km,因此地质体B可以表示切割地壳的断裂带,地质体A和C为断裂带两侧较大密度的地质体。地质体D和E用来表示不同埋深、不同形态以及不同密度的地质体。根据本模型正演的重力异常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5个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幅值为20~340mgal,均集中在地质体周围,但其形态和地质体的边界并不一致。例如,对地质体E而言,其边界为正方形,而异常图近乎呈圆形,如果仅从重力异常来圈定地质体的边界,无疑是不准确的。图3是对重力异常的小波分析结果,图中各阶细节是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叠加后得到的,其水平方向的细节和垂直方向的细节分别体现出了EW向和SN向的边界信息,对断裂带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同时,其余地质体的边界特征也被较为明显地展现出来。对一阶细节(图3a)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其近似场源深度约5km,据此可以判断,一阶小波分析结果可能主要实现了地质体上边界的识别;二阶和三阶细节(图3b,c)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场源似深度为10~15km,可能主要代表了球体模型的边界特征和部分立方体的边界特征;四阶细节(图3d)的场源似深度约27km,球体模型的异常特征几乎无法分辨,而立方体模型的边界则可以识别出来,结合功率谱分析可知四阶细节主要反映了立方体模型的下边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