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潜在“农转非”、选择性“农转非”与政策性“农转非”样本特征的描述统计》

《表1 潜在“农转非”、选择性“农转非”与政策性“农转非”样本特征的描述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的收入获得——基于陕西汉中的经验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由于样本来自NQ县与CG县,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两地各类样本的收入均值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自变量中未考虑个体所处区位因素。

表1的样本典型化统计事实显示,政策性“农转非”群体与潜在“农转非”群体教育水平较为相似,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占到两成左右。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教育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群体,同时政治资本较高(党员比例13%),并且大多依靠外出务工积攒了社会关系与专用性人力资本,并参与了人力资本再投资(职业培训比例85%)。这符合我国学者对于这类群体的基本观察规律[37]。同时,从职业获得途径与单位类型上来看,潜在“农转非”群体通过政府帮扶获得职务的比例为64%,政策性“农转非”与选择性“农转非”这一比例都显著较高(69%和77%)。潜在“农转非”群体非正式就业与无保障就业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农转非”群体,潜在“农转非”群体无单位的比例较高(72%),签署就业合同的比例仅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