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生产中碳流通》

《表3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生产中碳流通》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耕作模式对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t·hm-2·a-1

不同耕作处理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的碳吸收(净碳固定)变化范围为5.27—7.43 t·hm-2·a-1,其大小顺序表现为CT>RT>NT>RTO(表3)。其中,以CT处理最高,比RTO处理增加40.99%,其次是RT和NT处理,分别比RTO处理增加28.46%和20.87%;这说明秸秆还田措施均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固碳,翻耕和旋耕结合秸秆还田措施的固碳效果高于免耕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各个耕作处理间,作物固碳占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碳吸收的96.37%—97.34%。不同耕作处理稻田土壤全年碳排放为1.65—2.70t·hm-2·a-1,其大小顺序表现为CT>RT>NT>RTO(表3)。不同耕作处理稻田土壤全年投入碳排放的变化范围为2.01—2.11 t·hm-2·a-1,其大小顺序表现为CT>RTO>RT>NT,但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